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一段12秒的电商直播后台对话,将泡泡玛特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11月6日晚,一段12秒的直播录屏让泡泡玛特陷入舆论漩涡。视频显示,该对话出现在当晚的23:35,泡泡玛特泡泡抽盒机小程序直播间内,直播结束后,画面未及时切断,一名女工作人员手持品牌挂链盲盒感叹“妈呀,这东西卖79块确实是有点……过分了”,直播画面外的一位男同事则回应“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新闻广播记者在相关视频的评论区内注意到,网友们迅速站队,观点泾渭分明。有人淡然处之,认为“品牌效应,喜欢就值得”,市场经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无可指摘。然而,更多消费者的声音则充满了被背叛的愤怒,他们将此事件誉为“为正义为良心发声”,直言“说的是实话啊,只不过身份不对。” 这句“身份不对”,恰恰点破了此次风波的核心:它并非一次简单的口误,而是一场来自品牌内部的、对其产品价值体系的“背刺”,彻底击穿了许多消费者的信任底线。
![]()
![]()
![]()
长久以来,泡泡玛特构建的商业帝国,其基石正是“情绪价值”。从盲盒拆封瞬间的期待与惊喜,到集齐整套的满足感,再到拥有限量款的社交优越感,这些强烈的情感体验,让无数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一个个成本或许并不高昂的PVC玩偶支付高昂溢价。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个玩具实体,更是一份情感寄托和圈层身份认同。当消费者沉浸于这种由品牌编织的情感叙事时,他们是快乐的,甚至会自动为产品的高价进行“心理合理化”。
![]()
然而,这次来自内部的“实话”,像一盆冷水,惊醒了这场梦,也无情地刺破了消费者心中“情绪价值”的泡沫。它无情地暗示了消费者:在品牌方自己人的眼中,这件商品的物理价值与售价之间,存在着一条他们自己都感到“过分”的鸿沟。这引发了一种深层的信任危机——我们花大价钱购买的“情绪价值”,其包装之下的商品,是否真的配得上它的价格?
![]()
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25年第三季度,部分潮玩平台交易规则、售后保障等方面不规范,引发消费者集中投诉。此外,盲盒、手办等潮玩商品出现掉漆、破裂、配件缺失等质量瑕疵也屡见不鲜。花了不菲的价钱却买到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信任裂痕也就更加凸显。
一个售价99元的马克杯,要是质量好、用着顺手,还能算得上是生活里的小美好;一件199元的帆布袋,要是设计新颖、制作精细,也能让人觉得是件时尚单品。可直播里标价79元挂链,据有媒体报道,市场上的类似仿品成本甚至低至4元——面对如此巨大的溢价,我们就不得不深思了。而在泡泡玛特中,这样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塑料玩具动辄售卖到上千元,甚至在二级市场会被溢价到上万元,从材料成本来看,这无疑是惊人的,但从商业逻辑与市场现实来看,这却是其一套成熟运作体系的必然结果。当商品通过IP情绪价值提升溢价,限量商品制造稀缺性,用盲盒机制放大消费成瘾。然而,当这些商品本身的质量无法匹配其标价。仅仅依靠IP图案来撑场时,消费者的被愚弄感便会油然而生。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珍视的“情绪价值”,在品牌方眼中,是否只是一种用来“哄抬价格”、利用粉丝热情的营销工具。那句“会有人买单的”,在此时听起来,不像是在客观地描述市场规律,更像是在嘲笑消费者:“看,这些人的钱实在太好赚了。”
这次直播的失误,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泡泡玛特乃至整个“IP溢价”行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当消费者慢慢清醒过来,开始审视品牌究竟是在传递情绪价值与美好体验,还是只把他们视为盲目跟风的“冤大头”。那些靠IP热度和营销噱头撑起来的高价产品,就露出了“皇帝的新衣”般的真相,经不起推敲了。说到底,品牌要想走得长远,最终还是要靠产品价值和价格的真正匹配。这不只是79元一条挂链的问题,而是关乎品牌能否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
泡泡玛特现在要做的,不只是解决这次公关危机,更要挽回消费者那颗“感觉自己被当傻子”的心。这条路,肯定比关掉一场“出错”的直播要难得多,也长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