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商圈停车乱、摊贩多,顾客来了没地方停,生意都受影响;现在秩序越来越好,顾客愿意来、留得住,我的营业额都涨了不少!”合肥瑶海保利商圈商户贾孝臣的感慨,道出了瑶海区“支部建在街区”带来的真切变化。
从人声鼎沸的保利商圈到烟火氤氲的宋斗湾路,从车流不息的胜利路到活力迸发的长江东路,瑶海区15个街区党支部扎根城市“烟火地”,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城市既有“烟火气”,又有“秩序美”。
支部扎根“烟火地”织密治理“连心网”
“过去老市场‘各管一摊’,跨部门问题常遇梗阻;如今党支部牵头议事,僵尸车清运这类难题很快解决。”方庙街道大地汽摩配市场商户刘龙道看着畅通的通道,深有感触地说。
为落实合肥市委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部署要求,瑶海区聚焦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五个大提升”目标,在商圈市场、背街小巷等关键区域布局15个街区党支部,让党组织成为感知需求、响应诉求的“神经末梢”。
如今,街区党支部化身“资源整合者”,不断扩容党建“朋友圈”,将非公党组织、流动党员、周边机关企事业单位资源纳入服务范围,将区域内各方力量紧密相连,织就一张覆盖广、响应快的组织网络。目前,317名在册党员与45名流动党员活跃在整治一线,16家党建联建单位携手1329家商户同向发力,通过联席会议、联合行动凝聚治理合力。此外,外卖骑手“随单送政策”、商户志愿服务队自治等创新举措,更让分散力量实现“握指成拳”。
对标用好“他山石”,激活治理“新引擎”
“上海街区治理的理念,核心就是引导街区居民、企业工作人员‘自己的家园自己管’,把‘要我做’转变为‘一起做’。”胜利路街区党支部书记田玉蓉在全区党组织书记座谈会上的分享,折射出瑶海区对标先进的治理思路。
瑶海区坚持“向内统筹”与“向外学习”双向发力,一方面健全街区党支部工作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沙龙、实地考察等方式借鉴上海等地经验,推动“他山之石”转化为治理实效。
瑶海区委组织部深度融入“以服务代管理”理念,经调研论证出台《瑶海区街区党建“十个一”工作指引(试行)》,从组织架构到服务内容逐一明确标准,推动治理从“探索前行”向“规范运行”转变。“指引让我们有章可循,治理更贴合群众需求。”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表示。
以“行走瑶海”活动为抓手,瑶海各街区组建志愿服务队,吸纳商户党员、外卖骑手、离退休党员等力量,投身巡防值守、文明劝导等工作。限时管控缓解交通拥堵、街校联合打造“平安同心圆”、利用闲置空间建设居民活动点绘制公益墙画等举措落地见效,让街区从“行政末梢”蜕变为充满温情的“生活客厅”。
民生服务“零距离”传递治理“暖人心”
“以前广场舞噪音吵得人睡不着,现在约定了时间区域,终于能睡踏实觉了!”和平广场附近居民王阿姨的心声,是民生服务提质的生动注脚。针对噪音扰民问题,明光路街区党支部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通过“联合巡查+耐心沟通”与19支广场舞队达成共识,既维护秩序又兼顾群众需求。
群众有所呼,组织有所应。瑶海区街区党支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党员常态化走访+线上线下留言板”广纳诉求,依托大数据梳理出“停车难”“充电难”等民生痛点,建立问题清单与闭环处置机制。每月由党支部牵头召开协商会,居民、商户、部门“面对面”议事,处置进度实时公示,“周四来说事”平台已解决民生实事187件。
盘活闲置空间打造“居民会客厅”,推动社区食堂、托育点落地,利用空地建设带充电桩的停车场,协调市场为占道摊贩提供优惠摊位,一系列精准举措实现“管服双赢”。截至目前,各街区党支部累计解决各类民生问题230余件,越来越多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在瑶海逐步形成。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街区是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瑶海区“支部建在街区”的创新实践,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用精细化服务守护城市烟火气,为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合瑶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