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20日清晨,太平洋中部的贝蒂奥岛笼罩在硝烟与炮火中。这座仅有两英里长、最宽处不足半英里的珊瑚沙洲即将成为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场之一。在接下来的76小时里,约1.8万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与4500名日军守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日军少将柴崎惠次曾扬言“一百万人一百年也攻不下塔拉瓦”。而三天后当美军士兵在岛屿东端升起星条旗时,岛上早已堆满了残破的武器、棕榈树的残骸和双方士兵的遗体。这场被称为“一平方英里地狱”的战役,以美军的惨胜画上句号。不仅以鲜血改写了美军的两栖作战战术,更成为太平洋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转折点。
![]()
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士汤姆·洛弗尔所作画作
海上钢铁堡垒
1943年的太平洋战局已悄然转向,美军在中途岛、瓜达尔卡纳尔岛取得胜利后从被动防御转入主动进攻。“跳岛战术”成为打通通向日本本土道路的核心策略,而塔拉瓦环礁上的贝蒂奥岛,正是这一战术中无法绕开的“绊脚石”。
它位于珍珠港西南2400英里处,是塔拉瓦环礁中最大的岛屿,像一颗钉子楔在夏威夷与马绍尔群岛之间。对美军而言,若要夺取马绍尔群岛建立空军基地,支援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乃至日本本土的作战,必须先拔掉贝蒂奥岛的日军据点。
![]()
因为日军在这里建立了机场和通讯站,切断了美军夏威夷与西南太平洋的直接联络,拿下贝蒂奥才能让太平洋的补给线重新通畅。而对日军来说,贝蒂奥岛则是中太平洋防线的门户。自1941年占领塔拉瓦后,日军便将贝蒂奥岛打造成“海上钢铁堡垒”。
1943年2月,第三特别基地防御部队(1112人)和第七佐世保特别海军陆战队(1497人)先后进驻,在少将佐成郎智成的指挥下2000多名工兵花了近一年时间,在岛上修建了500个混凝土碉堡、40门火炮和14门海岸防御炮,射程足以覆盖整个环礁湖。他们还挖掘了错综复杂的战壕与机枪巢,将各个防御点连接起来,在周边的珊瑚礁上布满铁丝网和地雷。
![]()
7月,经验丰富的战斗军官柴崎惠次少将接手指挥后,更是将防御升级到极致。他下令在岛屿中心扩建机场,将海堤改造成机枪阵地,交叉火力网几乎无懈可击。掩体顶部覆盖厚达1米的珊瑚砂和钢板,使得美军后来的舰炮轰击大多成了“隔靴搔痒”。柴崎曾张狂地扬言:“一百万人一百年也攻不下塔拉瓦。”
电流行动
为了拿下贝蒂奥岛,美军启动了代号“电流行动”的作战计划。集结了太平洋战争中单次行动规模最大的部队,包括:17艘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8艘重型巡洋舰、66艘驱逐舰和36艘运输舰,搭载着3.5万名士兵。主力是刚从瓜岛休整补充完毕的海军陆战队第2师,由朱利安·史密斯将军指挥。
美军计划先用战列舰和航母舰载机对贝蒂奥岛进行饱和轰炸,摧毁日军防御工事;然后海军陆战队从北部海滩分三路登陆。最西侧的红滩1号、码头附近的红滩2号和东侧的红滩3号,绿滩作为应急登陆点,最终夺取岛上的中心机场,将岛屿一分为二。
![]()
然而,计划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致命漏洞。首先是情报误判,美军低估了日军掩体的坚固程度,认为几轮舰炮轰击就能“把岛屿炸平”。
其次是忽视了地形影响,新西兰陆军联络官曾警告,贝蒂奥岛潮水受季风影响极大,有50%的概率会出现低潮导致登陆艇无法越过珊瑚礁,但警告并未引起美军高层重视。
最后是小看了日军的抵抗意志,此前美军登陆的岛屿大多未遇到激烈抵抗,不少军官认为“会是一场轻松的散步”。可惜事实证明,轻视对手从来受伤的都是自己。
11月19日,美军庞大的舰队抵达塔拉瓦环礁外围。士兵们在运输舰上吃着美军战前的传统“壮行餐”——牛排和鸡蛋。大家虽然也紧张,但没人想到第二天等待他们的会是一场地狱般的屠杀。
一平方英里地狱
1943年11月20日黎明,美军舰队对贝蒂奥岛发起猛烈炮击。战列舰“科罗拉多”号与“马里兰”号的主炮轰鸣,航空母舰舰载机轮番轰炸,岛上浓烟滚滚。然而日军的工事多数深藏地下,炮火未能摧毁核心防御。
![]()
清晨6点10分,海军陆战队开始登陆。原计划使用两栖履带车(LVT)穿越珊瑚礁,但因潮水异常低落,大多数登陆艇搁浅在礁盘上,士兵们被迫弃船涉水上岸。日军机枪手从掩体中疯狂扫射,美军士兵成片倒下,鲜血染红潟湖。战地记者罗伯特·谢罗德记录了下这地狱般的一幕:“他们不得不涉水上岸,在齐腰深的水中跋涉数百码,在日军步枪、机枪和迫击炮的火力下毫无掩护地蹚水前进……”
![]()
第一波登陆部队伤亡惨重,无线电设备因进水失灵,无法与后方联络,指挥系统陷入混乱,援军和补给也因礁盘上的沉船和尸体堵塞路线难以推进。尽管部分士兵成功冲上海滩,却被压制在一道4英尺高的海堤后进退维谷。第一天结束时,5000名登陆士兵中已有1500人伤亡,美军仅占领一块狭小滩头。史密斯将军在指挥部里收到的消息只有八个字:“战局不明,伤亡惨重。”
21日战斗进入第二天,低潮再次给美军带来麻烦,但局势逐渐出现转机。上午美军驱逐舰冒险靠近海岸,用主炮对日军碉堡进行精准射击;中午潮水上涨后,登陆艇终于能靠近海滩,坦克和重型装备被运上岛。
![]()
海军陆战队在绿滩的登陆取得突破,尽管遭遇日军顽强抵抗,仍迅速巩固了阵地,并控制了贝蒂奥岛的整个西侧。当天下午美军向岛中心的机场推进,用手榴弹、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逐个清除日军碉堡,有时为了摧毁一个掩体需要付出十几名士兵的生命。
22日美军向东推进,与红滩3号的部队汇合,形成对日军残余兵力的包围。当天晚上日军发动第一次“万岁冲锋”,数百名日军士兵端着刺刀,高喊着“天皇万岁”冲向美军阵地。但在美军密集的炮火下很快变成了自杀,尸体在阵地前堆积如山。
23日凌晨3点,残余日军发起最后的“万岁冲锋”。此时日军已弹尽粮绝,却仍抱着“战至最后一人”的决心。美军依托工事顽强反击,消灭了325名进攻者,自身也有45人阵亡、100人受伤。
上午7点,美军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对贝蒂奥岛东端进行地毯式轰炸,随后地面部队发起总攻,肃清了最后的日军抵抗。当天中午贝蒂奥岛终于被完全占领,这场持续76小时的战役也艰难地落下帷幕。
![]()
塔拉瓦战役的惨烈伤亡让人震撼,美军阵亡1009人、受伤2101人,总计超过3100人;日军则有4600多人阵亡,仅17名士兵和129名朝鲜劳工被俘,几乎全员覆灭。尼米兹上将巡视战场时,看到的是“布满破碎棕榈树、废弃装备和未掩埋尸体的可怕场景”。
伤亡消息传回美国,公众上下一片哗然。此前美军在太平洋的胜利伤亡较小,这次却为了一座“一平方英里的小岛”付出如此惨重代价。报纸上刊登着士兵在海水中挣扎的照片,谢罗德的报道更是让无数家庭心碎,不少人质疑:“这样的代价,真的值得吗?”
但对美军高层而言,塔拉瓦战役的“价值”远超一座岛屿。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栖作战中的诸多漏洞,为后续战役提供了“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首先是装备的改进,美军发现高爆弹无法摧毁日军的混凝土碉堡,于是后续战役中增配了穿甲弹。士兵的无线电设备因防水性差失效,促使军方研发出防水电台。两栖牵引车虽然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唯一能越过珊瑚礁的车辆,但装甲薄弱易被摧毁,后续型号大幅加强了防护。
其次是战术的革新,美军意识到登陆前的炮击必须“持续且精准”,而非简单的“饱和轰炸”。为了清理登陆路线上的珊瑚礁和地雷,专门成立了“水下爆破队”,这支部队后来逐渐发展为如今的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同时美军加强了战前侦察,避免因地形误判导致灾难。
![]()
塔拉瓦战役虽短,其影响贯穿整个太平洋战争。它证明即便日军的防御再坚固也能被攻克,这种信心支撑着美军在后续的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战役中,面对更残酷的抵抗仍能坚持推进。就像海军陆战队将军霍兰·史密斯所说:“塔拉瓦教会我们的两栖作战知识,比太平洋地区任何其他行动都要多。对于那些跨过珊瑚礁的士兵,我永远怀着崇敬与尊重——他们用鲜血铺就了通往东京的道路。”
80多年过去,塔拉瓦岛的海浪依旧拍打着海岸,如今的贝蒂奥岛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硝烟。清澈的环礁湖旁,棕榈树重新繁茂,只有岛上的战争纪念馆和散落的弹壳,还在诉说着76小时的惨烈。
塔拉瓦战役奠定了现代两栖作战的基本模式,战前充分侦察、火力精准支援、登陆路线清理、多兵种协同推进等战术原则,至今仍被各国军队沿用。而“水下爆破队”演变成的海豹突击队,更是成为美军特种作战的王牌力量,在后续的战争中屡立奇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