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情,叫把家书当战况来写;有一种奉献,叫在硝烟里惦念妻子的笑容。今天想聊的,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和他的妻子林颖,那段只有半年相聚,却用87封情书串起的动人岁月。
有人好奇,为什么抗战正酣,身为师长的彭雪枫,还要给妻子写这么封信?答案或许在那支拂晓剧团里,在那份拂晓报中,也在他手头那盏小小的煤油灯下。
![]()
1939年,林颖来到新四军,一场欢迎晚宴庆祝这批爱国青年入伍。宾客拥挤,歌声震耳,可在那股人潮里,彭雪枫只觉得那个眼神明亮的姑娘格外动人。当时他正坐在军用折叠椅上,手里摊开《共产国际宣言》,头也没抬就对警卫员说:“这本书还不能乱动,得好好保管。”要说初见,林颖倒真没多大感觉,不过那“警卫员,拂晓报搞好宣传”的声音,从此在她心里打下烙印。
![]()
1940年初,党组织开始催他的个人问题。邓颖超写信给彭雪枫,关心他结婚大事。可彭雪枫回复:“我老了,身上欠缺的不只是青丝,还有时间。”战场就在脚下,炮声就在耳旁,哪有闲情雅致去谈家常?几个战友见他愁眉不展,就替他物色对象。1941年,政委刘子久凑了个热闹,把林颖“安利”给师长:“彭雪枫同志,你可得考虑考虑,党中央对你关注很高。”彭雪枫笑着点头:“要是拖累了人家,我不就亏待同志了吗?”可就是这么个“拖累”,让他心头一震。
![]()
同年9月24日,两个并肩战斗的战士结了婚。第三天,林颖就背起包袱去了地方搞妇女工作。并肩作战的热血没变成鹣鲽情深,倒像是两条平行线,交点却在信笺上。不能在一起,彭雪枫就把情思都写进信里:把泥土里的冷,把战火中的热,都记录在墨色里。三年间,他写了87封家书——足足比他在前线指挥的战役还多。
![]()
信里,他说:“离别三天,却犹如三个月那么久。”他详细讲那次33天反扫荡的战况,子弹横飞,同志倒下,自己却没忘给你写信的承诺。还推荐林颖读《斯大林传》《新民主主义论》,扉页上亲笔写道:“我希望我们的爱,可以如我们对党一样的忠诚。”信的最后,他总要加一句:“你可定期写日记,我要读你的笔迹。”
![]()
这些信,林颖把它当成一天最甜的茶点。哪怕身在地方忙扶贫、教妇女缝纫,她也要躲一会儿,摸出一封油渍的信笺,轻轻捋一捋字迹。有时,她一边读,一边笑着点头;有时,她被战场画面吓得心惊肉跳;更多时候,她背对窗户,对着棉被抹泪水。
![]()
战争就是这样,让最普通的两个人,都变得不普通。彭雪枫能文能武,可他写情书的架势,比猛将更浪漫。有战友评价:他比起打仗,更爱读书写字,一杆笔胜过一门炮。
![]()
1944年9月11日,师长率部迎战投敌的李光明部队。山林里,枪声呼啸,一颗流弹击中彭雪枫。他倒下的那一瞬,没等到妻子再回信。等消息传到林颖耳中,政委邓子恢本想等她身体恢复才告诉,可等不及了,林颖在1945年2月听闻噩耗,当场晕厥。等她醒过来,泪眼婆娑,跪在遗像前:“老彭,你到底走得匆忙。”
3月,儿子彭小枫出生。孩子哭得响,像在诉说父亲离去的不甘。党和国家没忘这位革命烈士的遗孀,周恩来把林颖调到大连后方去工作,让她有点喘息的机会。1948年9月,党组织批准林颖再婚。 马列走进她的生活,也把彭小枫当做己出。他们没血缘,却胜似亲生。小枫叫一声“马列叔叔”,马列总回应:“孩子,该吃药了吗?”
时光带不走一份深情,也带不散战火余烬的余温。1995年,林颖翻出那些泛黄的87封信,集结成册,题名《彭雪枫家书》。她说:“读这封信,就好像老彭还在身边,声音那么清晰,字迹那么真切。”
2004年,江苏泗洪县彭雪枫陵园里,84岁的林颖撑伞站在碑前。细雨打在墓碑,青苔藏在字里。老人抚摸着石刻的“彭雪枫”三字,仿佛触到那位师长的温度。她又回想起那些战争日日夜夜,又想着再也收不到那满载思念的信笺。
有时候,爱就是在战火里打个回马枪,寄一封家书;有时候,忠诚不仅是对党,更是对曾并肩走过风雨的那个人。87封家书不仅是战火中的情书,更是岁月里最动人的见证。今天再去问林颖,信里的字能不能再读一遍?老人轻声叹道:“读吧,看着老彭当年的笔迹,心就安了。” 信息来源:[《彭雪枫家书》] 参考资料:[中央党史研究室档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