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重中之重!解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三农”新部署

0
分享至

农金访谈

本报记者 王晶晶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重中之重”有哪些全新内涵?如何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培育乡村自身“生长能力”?农村金融又该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春顶。

“三农”工作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和战略高度

中国经济时报:《公报》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您如何理解这个“重中之重”?在您看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三农”问题的提法与之前相比,内涵和要求有何深化与不同?

李春顶:将“三农”问题确立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基于中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它意味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首先,“重中之重”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中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农业的基础地位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决定了“三农”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摆在优先位置。

其次,“重中之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广大农村地区能否跟上现代化步伐,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色。当前,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是补齐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最关键的短板。

再次,“重中之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农村的稳定关乎全局的稳定,让亿万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只有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中国社会的根基才能坚如磐石。

与之前的提法相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论述在延续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战略重视和政策取向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战略高度。

一是战略重心实现了历史性转移。过去“重中之重”提法的焦点和核心任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如今,在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将重心全面转向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一个从集中兵力解决绝对贫困到系统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方位振兴的升级。

二是目标维度更加丰富和立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不仅要求“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并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标志着从侧重于“农业现代化”的单兵突进,转向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统筹协同。目标不再仅仅是让地里的产出更多,还要让乡村的环境更美、产业更旺、治理更有效、农民的生活品质更高,是一个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是政策取向更加强调内生驱动与城乡融合。《公报》强调“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表明政策不再仅仅是单向的投入和扶持,更注重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效率,并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农业农村注入持久的发展动能。

构建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系统

中国经济时报: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应如何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李春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本质上是培育乡村自身“生长能力”的过程。这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自我循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系统。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动产业振兴,通过做强特色农业、促进三产融合、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民创造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造血”机制的核心引擎。第二,以人才建设为关键支撑,培育乡村“新农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培育本土人才与吸引外部人才并举,打造一支强大的“新农人”队伍,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第三,深化农村改革来激活沉睡的资源要素。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让土地这一农村最重要的资产能够流动起来,转化为可以融资发展的资本;通过资源开发、资产租赁、股份合作、生产服务等多种模式,盘活村集体的资源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第四,以有效治理为基础保障,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方式,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当农民感觉自己是乡村建设的主人而非旁观者时,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被真正激发出来,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根本性转变。

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在保障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

中国经济时报: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李春顶: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关键在于坚持“在保障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的辩证统一原则。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粮食安全底线,这是进行任何调整的前提和边界。这就要求我们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另一方面,科学的结构调整本身就是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首先,要践行“大食物观”。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这本身就是一次深刻而广泛的结构优化。其次,要大力推动农业向绿色、生态方向转型。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这既能保护环境,又能生产出更优质、附加值更高的农产品。因此,粮食安全为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而科学的结构调整则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更持久、更稳固的支撑,二者共同统一于农业强国的建设目标之中。

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农业农村信用信息平台

中国经济时报:扎实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各项要求,离不开金融的助力。在您看来,农村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

李春顶: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三农”面临多重挑战,但其最深层次的制度性障碍在于信用信息体系不健全。究其根本,金融的核心是风险定价,而农村信用数据的缺失与分散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评估信贷风险,这引发了“不敢贷”和“融资贵”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一信用缺陷,金融机构才过度依赖传统的抵押物作为风险缓释手段,从而使得农村资产(如土地经营权、农房)“抵押物处置机制不活”的问题被凸显和放大。进一步而言,高昂的信息获取成本与不可控的风险也严重削弱了商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的“内生动力”,使其往往将“三农”业务视为政策性任务而非可持续的商业机会。由此可见,破解困境的治本之策在于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农业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只有打牢信用这个“地基”,才能有效降低对抵押物的过度依赖,并真正激活金融机构的内生服务动力,最终让金融“活水”顺畅地滋养乡村振兴的“沃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天气观察站
天气观察站
天气播报
168文章数 247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