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退休后的生活平静而规律。每天早上,她总要满满当当地泡上一杯牛奶,已经成为她十几年来的“健康习惯”。可最近,街坊邻居议论纷纷:“你听说没,哈佛最新研究说,牛奶喝多了会得肝癌!”
王阿姨有些犹豫了,一直公认的营养好物,现在却成了健康隐患?她一边将信将疑,一边忍不住在网上搜索各种说法,心里更加迷惑:牛奶到底是保健康“神器”,还是致癌“隐形杀手”?每周多喝几杯,真的会让肝癌风险暴增?
![]()
这个问题,不只王阿姨关心,相信不少爱喝牛奶的朋友们也在困扰着。那么,这项哈佛新研究到底发现了什么?背后有怎样的科学逻辑?牛奶与肝癌之间,真有那么大风险吗?
牛奶一直被誉为“全营养食品”,富含优质蛋白、钙、维生素B2等多种营养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多数成年人每天摄入300毫升牛奶及奶制品。
但近期一项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导的队列研究引爆争议:研究追踪了12.7万成年人的饮食及健康状况长达16年,数据显示,每周摄入超3.5杯牛奶(约840毫升)的人群,其肝癌风险相较于适量饮用者增加了45%。
![]()
这个数字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喝牛奶等于增加得癌风险?”其实,这样的结论需要科学分析。
“相关”不等于“因果”。研究发现,经常饮用大量牛奶的个体可能同时伴有肥胖、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问题,这些因素同样会增加肝癌等慢性疾病风险。哈佛原始文献中特别强调:牛奶是整体饮食结构中的一部分,肝癌的发生涉及多重风险因素,而非单一饮品决定。
各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适量摄入范围内,牛奶及其制品对骨骼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均有积极作用。当然,过量摄入高脂肪乳制品,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这也是专家提出“适量为宜”的原因之一。
所以,喝牛奶本身不会直接导致肝癌,但在“超量、高脂肪、饮食不均衡”背景下,健康风险确实会上升。
![]()
如果长期高于建议量饮用牛奶,尤其是每周超过3.5杯(约840毫升),人体会有哪些“默默发生的变化”?以下根据已公开研究归纳几个常见影响:
肝脏负担加重
牛奶含一定量的饱和脂肪,长期过量饮用,容易使肝脏代谢压力升高。部分肥胖、脂肪肝患者若大量摄入,全身炎症水平可能会升高。一项欧洲队列研究显示,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在高奶制品摄入人群中平均上升了约13.5%。
内脏脂肪堆积
牛奶热量密度较高,如果生活方式不活跃,容易造成多余能量转化为内脏脂肪,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紊乱的风险。《中国食物成分表》统计,普通全脂牛奶每100毫升能量约为61千卡,每天多摄入1-2杯,一年下来可能超标2-3公斤体重。
![]()
乳糖不耐不容忽视
部分中老年人乳糖酶活性下降,若摄入过多易腹胀、腹泻,肠道菌群紊乱,间接影响肝脏解毒与代谢功能。哈佛团队在研究中也提醒,“高频牛奶和奶制品摄入者,乳糖不耐发生率增加近28%”。
肿瘤风险升高?谨慎看待 “45%” 结论
当前针对中国人群的肝癌流调数据显示,影响最大依旧是乙肝病毒、饮酒、黄曲霉毒素摄入等因素。牛奶的作用极有限。即使在哈佛数据中,“45%风险增加”只出现在极高摄入群体,并伴随多重不良习惯,普通人不必为此焦虑。
牛奶营养丰富,是均衡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中老年朋友,做到以下几点,既能获得牛奶好处,又能规避潜在风险:
![]()
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定量:多数成年人每天推荐摄入牛奶及奶制品300-500毫升,分早晚饮用更佳。特殊体质(如乳糖不耐、脂肪肝等)应根据医生建议调整。
选“低脂”或“脱脂”产品:低脂或脱脂牛奶可减轻肝脏脂肪代谢压力。研究发现,每天适量低脂奶摄入可使肝转氨酶异常风险降低14%左右,同时不影响钙质和蛋白质摄入。
搭配均衡饮食,远离高糖高脂:喝牛奶最好搭配全谷物、坚果、新鲜蔬果,而不是高糖点心。这样有助于平衡总能量和各类营养素,减少脂肪堆积。
避免过量、乱加“花样”:市面上一些“网红奶饮”多添加糖浆、奶油或超标配料,反而会带来健康负担。尽量选择原味纯牛奶,坚持不过量,就是最安全的做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