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解锁“大东滩”治理密码:陈家镇如何化“大”为“美”?

0
分享至


编者按

2024年12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市委社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巩固拓展新兴领域全覆盖攻坚行动,把党的工作更好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上和人群中。要强化党建引领,把重心落到基层,不断创新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着力抓好网格治理、协商共治、减负增能。把基层党建全覆盖与网格治理更好结合起来,推进“多格合一”,做好综合网格,更好贯通街镇与居村、打通围墙内外,推动条块结合、组织融合、资源整合、力量聚合,合力破解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难题,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基层如何将市委部署转化为生动实践?

“上海宣传通讯微刊”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全市216个街镇开展调研,与各街镇党组织负责人进行对话,了解基层的创新与实践经验,并在其微信公众号“书记论坛”栏目推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系列报道,陆续分享基层实践的火热经验。


俯瞰陈家镇一角

今天走进陈家镇。它坐拥东海之滨、长江入海口的独特区位,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江第一镇”。作为崇明本岛离上海市区最近的乡镇,这里是上海长江隧桥登陆崇明岛的首站,也是在建轨道交通进入崇明区的重要门户。这样一个区位特殊、发展潜力巨大的小镇,在社会治理方面有着怎样的探索与亮点?让我们跟随陈家镇党委书记张振斌,共同探寻“大东滩”区域的治理模式与发展路径。

11月的崇明岛,清风裹挟着草木清香,一片丰收的景象。走进陈家镇镇政府,一幅清晰的崇明岛地图映入眼帘,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和谐故事。

陈家镇党委书记张振斌看着地图,手持激光笔指引着地图上的方位,向《上海宣传通讯》细说起“大东滩”的情况。红点所及,正是陈家镇治理的关键所在。


陈家镇“多格合一”网络区域图

01

234.76平方公里的“大东滩”,如何告别“大不可及”

《上海宣传通讯》:张书记,陈家镇是崇明岛最东端的一个镇,紧邻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东滩自然保护区,素有“大东滩”之称。在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生态敏感且主体多元的区域,您认为“大东滩”社会治理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与思考?

张振斌:感谢您对“大东滩”区域的关注。确实,作为崇明连接市区的“桥头堡”,我们面临的社会治理挑战也颇具特殊性。

“大东滩”区域面积达234.76平方公里,涉及陈家镇行政辖区、上实东滩公司、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管辖主体。过去,由于部分区域未纳入镇级行政管理范围,出现了管理层级混乱、管理责任虚化、管理力量弱化、服务内容空心化等“一乱三化”问题,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所以,地域广是区域协同社会治理难度大的一个原因。

随着开发建设,陈家镇形成了城乡结合、多元社区融合的格局,既有大型动迁社区,也有高档别墅区和普通商品房小区。社区类型多样,治理难点多、主体杂,单靠政府力量难以应对,出现了治理效能不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够畅通等问题。所以,类型多是社区治理结构复杂的另一个原因。

面对这两方面的难题,我们坚持以党建引领“多格合一”为牵引,通过优化治理架构、整合各方资源、强化问题处置,系统提升区域基层治理的能力和能级。推动实践以来,取得了“一降三升”的显著成效,即12345热线投诉量显著下降,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与社会参与度同步提升。


东滩综合网格召开党建联席会议

《上海宣传通讯》:“一降三升”的成效清晰地反映了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作为的转变。实现这些转变,势必需要攻克“三跨”协同的难关。

张振斌:你说到了关键点上,“三跨”问题确实是基层治理中的硬骨头。我们通过“机制破界、力量聚合、流程优化”三大路径,变“各管一摊”为“共治一盘棋”。

第一,机制破界,从“权责模糊”到“协同共治”。我们搭建“多格合一”党建联席会议平台,把不同管辖主体“聚在一张桌上”解决问题。

比如,揽海路一处公交站点因地处多家单位交界,垃圾清运长期“三不管”,群众投诉不断。我们启动联动机制,召集交通、城管、环卫及相关企业现场办公,厘清责任、建立清运闭环,实现“日产日清”,根治了顽疾。

再如,上外贤达学院门口林地的流动摊贩、乱停车等问题突出,涉及村、镇、企业多方。我们通过联合整治,市场监管查无证、城管清占道、派出所管停车、企业加强巡查,迅速实现“从乱到治”。


针对“银鸥路拥堵问题”议事协商

第二,力量聚合,使“单兵作战”变“组团攻坚”。“三跨”问题往往涉及多类主体,必须整合力量、形成合力。

银鸥路拥堵是典型例子。该路段窄,校门和小区门相对,上下学与上下班车流叠加,拥堵严重。我们联动交警、东滩建设集团、社区和学校共同发力:交警优化信号灯、推行限时单行;企业开放停车场缓解停车难;社区动员居民错峰出行;学校组织家长志愿者引导“即停即走”。多方协同之下,拥堵问题明显缓解。


上实东滩学校周边道路增设路灯

学校周边道路“有路无灯”问题,也通过政企协同得以解决。我们将该路段改建列为民生实事,联合东滩建设集团成立专班,政府负责清障,企业推进建设,最终完成道路改建与路灯安装,照亮了群众出行路。

第三,流程优化,推“完善流程”行“闭环治理”。我们建立“发现—调度—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推动问题“快办快结”。

比如,揽海路周边公交覆盖不足,涉及9个小区、近6000人出行。我们启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召集交通、规划、公交公司等,通过走访、问卷精准掌握需求,动态优化线路,最终实现公交服务与居民出行的有效匹配。

再如,铁塔村夜间铲车噪声扰民,涉及动迁地块和多主体管理。我们迅速核实源头,明确由东滩建设集团牵头,城管责令清理,并落实日常巡查,不仅快速解决问题,更阻断了问题回潮。

总结来说,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多格合一”,在机制、力量、流程上系统发力,推动“三跨”问题的解决从“权责模糊”走向“闭环高效”,真正实现“解决一件事”到“治理一类事”的跃升,让大东滩区域的社会治理更有温度、更有效能。


区镇专题协商会议

02

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研”,社会治理如何“预”见未来

《上海宣传通讯》:我们了解到,镇党委特别注重打造感知风险的“耳目”,延伸服务的“神经末梢”。那么,这套让问题“浮上来”、让响应“快起来”的机制是如何建立运转的?

张振斌:我们始终把“问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源头响应、触角延伸、动态监测”为核心的问题发现机制,努力让群众的每一个声音都被听见、每一个隐患都能被捕捉。


物业治理12345工单分析例会

一方面,我们把社区打造成治理“前哨站”,推动问题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研”深化。

在收集环节,我们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构建“一键上报、实时接收”的诉求归集网络。线上整合12345热线、社区云“小事快办”等平台,线下依托“四百”走访主动上门,特别关注老年群体、残障家庭等“沉默少数”的隐性需求,不让任何一个声音被遗漏。

在研判环节,我们每周召开工单分析会,重点剖析两类典型情况:一是“一人多诉”,比如,有居民反复报修楼道灯,我们深入排查发现是整体线路老化,推动系统改造而非简单换灯泡;二是“多人一诉”,比如,多个小区同时反映垃圾清运慢,我们就锁定重点区域精准施策。同时,建立“诉求趋势分析表”,动态监测数据变化,像雨季发现下水道堵塞类工单环比上升30%,就能提前预警、联动处置。


街区党组织书记走访

另一方面,我们织密动态隐患“监测网”,推动物业从“日常运维”转向“主动防控”。

我们充分发挥物业“扎根社区、贴近现场”的优势,将隐患监测深度融入日常工作。在设施巡检中,重点关注路灯损坏、电梯异响、井盖移位等安全问题;在环境管理中,主动排查虫情滋生、下水堵塞、楼道堆物等潜在风险。

前不久,雪雁社区物业在巡查时发现绿化带中有幼虫聚集,迅速上报并附上照片和位置。社区党组织和东滩建设集团接报后联合溯源,最终锁定虫源来自附近一块长期未清理的荒地。这次事件的快速闭环处置,充分体现了日常巡查在动态隐患防控中的“前哨”作用。

《上海宣传通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机制建立很重要,但群众的参与度同样关键。

张振斌:没错,社区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协奏曲”。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参与路径,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合伙人”。


社群之家—音乐社团

对于全市来说,揽海路东滩花园这样的高档社区很有名,我们推行“社群之家”模式,以兴趣链接促治理融合。针对居民文化程度高、需求多元的特点,东滩花园工作站党支部通过10轮恳谈会、30多次上门走访、1100多份问卷,摸清“资源—需求”两张清单。我们挖掘居民中的能人达人担任“主理人”,发展出瑜伽社、红酒社、乒乓球社等20多个社群。近年来,累计开展活动535场,参与居民超9360人次。

同时,我们打造“东区社群中心、西区社群之家”等空间,新增业主食堂、云诊室等服务设施,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更重要的是,将社群主理人、党员等代表组成“东滩花园议事会”,定期协商社区事务,共同制定《社区文化公约》,建立“问题产生—社群响应—熟人调解—矛盾化解”的治理闭环。目前该社区信访化解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达98%。


东滩合伙人

对于本镇来说,裕北第五社区这样的动迁小区是本镇居民的集中居住区,我们推行“东滩合伙人”模式,凝聚治理合力。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向内挖掘组建“红色先锋、蓝色民主、橙色关爱”三色服务队约100人,向外邀请19家单位成为“东滩合伙人”,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我们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微网格党群服务点等阵地,形成29个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健身、义诊、帮扶等活动,以“组团式”服务拓宽为民空间,增强居民幸福感。

总的来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就是要让组织建在网格上、服务做进心坎里、力量聚在实干中。只有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才能变“你和我”为“我们”,共同建设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新兴领域治理体系队伍

03

骑手变“探头” ,街巷“啄”出安全感

《上海宣传通讯》:近年来,随着新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他们正从“城市过客”变为“共建力量”。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党建引领下,陈家镇如何引导这一新兴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真正变“流动力量”为“治理先锋”的?

张振斌: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近年来重点探索的方向。新就业群体,比如外卖骑手、快递小哥,他们整天在路上跑、在小区转,对街巷情况最熟、对群众需求最敏感。关键是怎么把他们组织起来、调动起来。因为,我们的新就业群体主要来自崇明本岛的居民,所以我们有着建设家乡的共同愿望。通过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荣誉感、获得感、成就感,我们吸纳他们成为“移动探头”。


“新力量”志愿者服务队化身“流动网格员”

《上海宣传通讯》:“移动探头”比喻非常生动。要让他们从“看见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必须需要一套有效的组织机制。

张振斌:首先,从组织凝聚入手,依托新兴领域党建,开展“五新”行动,通过“党组织推荐+个人自愿”的方式,组建了一支“街区啄木鸟”服务队。这些队员都是工作满一年以上、熟悉片区、有责任心的骑手小哥。我们还联合城管、社区等部门,开展“线上微课+线下实操”培训,让大家清楚“巡查什么、怎么上报、找谁解决”,确保他们不仅“眼里有活”,还能“手里有招”。

其次,从参与机制上,我们注重“轻量化、快响应”。线上建立了专属微信处置群,支持随手拍、随时传,一分钟内就能完成上报;线下在快递网点、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联络点,方便不习惯用手机的骑手提交问题。这样一来,井盖破损、路灯不亮、垃圾堆积这些过去难发现、难跟踪的问题,现在都能第一时间被发现、被处置。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这群“啄木鸟”不仅查问题,还主动融入社区服务。他们结对帮扶社区里的高龄、空巢老人,帮忙送餐、采购,陪老人聊天。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关爱活动9次,服务老人109名;参与社区卫生治理8次,解决安全隐患45处。


外卖小哥“随手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一位外卖小哥在送餐途中发现一户居民家中起火,他第一时间参与扑救,有效控制了火势,为消防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这件事生动说明,新就业群体不仅是城市的“服务者”,也是“守护人”。


航拍陈家镇一角

《上海宣传通讯》:立足“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和当前坚实的社会治理基础,陈家镇下一步的“治理蓝图”将如何描绘?

张振斌:面向未来,我们将聚焦三个维度持续发力。

一是推动人居环境品质升级,打造更干净、更整洁的城乡环境;二是破解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积极试点共享单车、探索无人驾驶等智慧交通方式,实现多种出行方式的精准对接;三是紧扣轨道交通发展契机,加快基础设施与商业配套布局,全力推动东滩商业综合体等项目落地,让居民早日享受到便利。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硬举措”提升“软环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构建全新的世界级绿色生态“大东滩”,真正让居民在陈家镇感受到“治理有速度、服务有温度”。

《上海宣传通讯》微观察:

当234.76平方公里的“大东滩”遇上党建引领的“小网格”,陈家镇的社会治理创新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没有空喊口号,而是把快递小哥变成“街区啄木鸟”,让社群达人当起“社区主理人”,把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三跨”难题摆上党建联席会议的圆桌。从公交站垃圾清运的“日产日清”,到银鸥路拥堵的“多方会诊”,再到一个微信群的“随手拍”报修——治理的智慧,正藏在每一个接地气的创新里。在这里,“共建共治”不是墙上制度,而是让大东滩治理不再“大不可及”的生动实践。

来源: 上海宣传通讯微刊

编辑:陆海华

责编:朱竞华、顾佳丽








求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海崇明
上海崇明
崇明新闻办官方账号
24739文章数 578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