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中国残联联合颁布《手语翻译国家职业标准(2025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将进一步推动手语翻译职业培训、技能评价与行业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手语翻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扩大优质手语翻译服务供给。
《中国残疾人》杂志特邀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中国聋人协会手语研究和推广工作委员会主任徐聪从标准制定的背景、亮点及意义进行解读。
《标准》是我国手语翻译领域首部国家职业标准,它的制定及实施,为手语翻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树立了清晰标尺,标志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进入新阶段,同时有助于听力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作为参与《标准》制定的亲历者,我主要从《标准》制定的背景、亮点及意义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背景:一部应运而生的职业标准
手语是听力残疾人的主要语言,是他们获取信息、参与社交、融入社会的核心工具。手语翻译员则是连接听力残疾人与健听社会不可或缺的“语言桥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事业进步,特别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深入实施,社会各界对手语翻译的需求已从 “基础沟通” 转向 “多元场景”:司法庭审中需保障听力残疾人的诉讼权利,医院诊疗中需确保病情沟通无偏差,政务服务中需打通政策传达 “最后一米”,公共文化领域听力残疾人渴望同步享受广电视听文化服务等。
然而,长期以来,手语翻译行业面临着职业定位模糊、技能要求不一、评价体系缺失、人才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诸多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升和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听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因此,制定一部科学、规范、实用的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手语翻译员的职业活动内容、技能要求、知识水平,成为行业内外共同的呼声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亮点:“六大突破”构建专业发展框架
《标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为指导思想,在内容设计上兼顾 “专业性”与“实用性”,呈现六大突出亮点:
亮点一:明确职业定义与等级,构建清晰职业发展通道。
《标准》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手语翻译”的职业定义:“在听力残疾手语使用者与非听力残疾人士之间,从事手语、口语翻译工作的服务人员。”这一定位精准凸显了其沟通桥梁的核心价值。同时,《标准》设立了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4个职业技能等级,为从业者提供了清晰的职业晋升阶梯,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稳定和壮大专业队伍。
亮点二:细化技能与知识要求,体现高度专业性。
《标准》的“工作要求”部分是其核心内容。它针对不同等级,从“译前准备”“手语译入口语”“口语译入手语”到高级别的“培训与指导”,详细规定了具体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尤为突出的是,它采用了量化指标,例如对各等级需掌握的国家通用手语词汇量(从3000到8000)、翻译的语速、时长、信息准确率等都有明确规定。这种精细化的设定,使得人才培养和评价有了可操作、可衡量的标尺,极大地提升了《标准》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亮点三:强调国家通用手语,兼顾地方手语多样性。
《标准》将“国家通用手语”的知识与运用作为基础核心,这有利于推广国家通用手语,促进不同地区听力残疾人之间的沟通。同时,它也充分考虑了中国手语存在地域变体的实际情况,要求从掌握1个地区手语到4个及以上地区手语,体现了对语言多样性的尊重和服务的贴近性。
亮点四:覆盖多元应用场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标准》所涉翻译场景广泛,从日常接待、社区服务、导医、民事调解,到司法援助、各级会议、赛事、媒体直播,乃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抢救、高级别谈判等高端复杂场合。这种设计使《标准》能够有效引导翻译人员适应从基础生活到专业领域的全方位服务需求,展现了前瞻性。
亮点五:突出听力残疾人参与评价,确保服务“接地气”。
《标准》在“评价方式”中明确规定,“操作技能考核和综合评审的考评人员中,聋人占比不少于1/3”。听力残疾人是手语翻译服务的直接使用者,其评价最能反映服务的实际效 果。这一规定保障了服务使用者在人才评价中的话语权,能使评价更贴近听力残疾人的实际感受和需求,从根本上引导翻译服务向“以听力残疾人为中心”转变,这是保障服务质量的关键一环。
亮点六:注重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夯实职业根基。
《标准》专章规定了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职业守则,强调热爱本职、尊重对象、保密、精准翻译等原则。同时,要求掌握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为手语翻译员依法履职、维护听力残疾人权益提供了坚实支撑。
意义:迎来行业发展新前景
《标准》的颁布实施,是手语翻译行业发展的“里程碑”,意义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首先,将推动规范化、体系化人才培养。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可依据《标准》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此外,职业教育与职业评价的衔接也将更加紧密,将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其次,将为职业技能评价提供权威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使优秀人才能够通过规范渠道获得社会认可,实现职业价值。
再次,将促进服务市场的专业化与规范化。用人单位可以依据《标准》选聘、评定翻译人员,听力残疾人也可参照《标准》选择合格的服务者。这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提升整体服务水准,保障听力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将有力助推信息无障碍社会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手语翻译队伍是构建信息无障碍环境的重要力量。《标准》的实施,将从人才供给侧为听力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标准》凝聚了政府、专家、从业者及听力残疾人代表的智慧与共识。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规范,更是一份充满温度的社会承诺,体现了国家对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高度重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文字:徐聪
编辑:张雪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