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在河北邱县的街头巷尾,一场基层治理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面对社区人手紧张、特殊群体照护难题、基础设施短板等“堵点”,该县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打造“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治理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社工的专业优势、志愿者的群众优势深度融合,让“旁观者”变身“主人翁”,奏响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乐章。
织密治理“一张网” 破解“谁来干”困局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核心在组织。邱县打破行政壁垒,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枢纽,构建起纵横联动的治理组织体系。通过出台专项工作意见,推动党员“双报到”常态化,建立“双向管理、双向服务”机制,让在职党员从“单位人”变为“社区人”,为社区治理注入红色动能。街道党工委精准布局党组织架构,5个社区党总支、3个社区党支部、13个楼宇党支部、59个楼宇党小组如同毛细血管,将党的领导延伸至社区治理最末梢,累计引导开展志愿服务248次。
社会力量的注入让治理队伍更具活力。该县通过孵化培育社会服务机构、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搭建社工人才发展平台,实行专业资质与待遇挂钩机制,推动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跃升。目前,2家专业社工机构、41名专业社工扎根基层,成为基层治理的“专业智囊”。同时,积极挖掘社区“能人库”,以党员、“五老”人员、新就业群体等为主体,组建40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康之乐”互助、“医往情深”义诊等品牌服务队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形成了“党组织引领、专业力量支撑、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
靶向服务“暖人心” 明确“干什么”方向
“试点先行,精准滴灌”是邱县基层治理的鲜明特色。该县选取康鑫社区为示范阵地,聚焦“一老一小一域”重点领域,推出一系列暖心服务,让治理效能直达群众需求痛点。
在“一老”服务领域,专业医疗志愿服务队成为老人的“健康卫士”。社工牵头对接多家医疗机构,组织30名医护人员开展集中义诊,血压血糖检测、常见病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贴心周到;针对高龄、独居、慢病老人,志愿者在社工指导下提供上门健康监测,今年以来已开展集中义诊52次、上门义诊36次,惠及千余名老人。
“一小”关爱场景充满温情。针对新就业群体子女看护难问题,社工摸排需求、精准对接,招募24名退休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开设周末“公益课堂”和寒暑假托管班,课业辅导、硬笔书法等免费服务让1200余人次孩子受益,解决了新就业群体的后顾之忧。
矛盾化解让社区更显和谐。创新“逢四说事”机制,每周四在“邱姐姐”人民调解室集中化解矛盾,吸纳律师、退休法官组建专业调解队,三年来成功调解邻里、家庭、物业等纠纷1000余件,成功率超98%,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激活内生“新动能”攻克“干不好”瓶颈
健全的机制是基层治理长效运转的保障。邱县构建“党委统筹—社工赋能—志愿参与”多元联动机制,通过三大机制破解治理难题,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闭环响应机制让服务更高效。建立“群众点单—党组织派单—社工/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模式,针对共性问题成立“红色物业”服务站,个性问题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解决,今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128起,解决居民诉求373项。
志愿积分机制点燃参与热情。开发积分小程序,吸引351名志愿者积极参与服务,积分可兑换日用品及教育、医疗资源,累计消耗积分2.6万分,兑换商品762个。同时,完善激励政策,优秀志愿者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优秀社工机构享受多项政策优惠,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良性循环。
如今,康鑫社区的荣誉墙见证着治理成效,街头巷尾的志愿红传递着温暖力量,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邱县的探索证明,只要找准党建引领的“切入点”、专业服务的“着力点”、群众参与的“落脚点”,就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画卷。(万永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