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北京,一场特殊的会面正在进行。一位穿着得体的女性坐在桌前,对面是周总理。她看着总理消瘦的脸,嘴唇动了好几次,终于轻轻喊了声“总理”,声音里带着明显的颤抖。
像是有满肚子话要说,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周总理看出她的犹豫,抬眼笑着看向她,眼神里满是鼓励。她深吸一口气,终于开口:“总理,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
这人到底是谁?能让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专门接待,还让她如此紧张又迫切?要知道,她在国外的科研圈里,可是能跟诺奖级学者并肩的人物。
她叫吴健雄,生在江苏太仓浏河镇的书香人家。不少人第一次听这名字,都以为是个男人——这是她父亲特意取的。父亲希望她别被性别捆住,能像男孩一样“积健为雄”,活出自己的样子。
![]()
从小父亲就没把她当普通女孩养。会给她讲简单的无线电知识,还经常找些科学趣闻、科普小故事读给她听。或许就是这份不一样的启蒙,让她从小就对理科着了迷。
上学后,她在数理方面的天赋藏都藏不住。后来考进中央大学,一开始读的是数学系,可心里总惦记着物理,最后干脆转去了物理系。在这里,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老师——施士元。
施士元曾是居里夫人的学生,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吴健雄像找到了方向。老师的教导让她坚定了搞科研的想法,也让她看到了科学的力量。
可那时候国内不太平,帝制复辟、军阀混战,后来又有“九一八”事变。她见过战争带来的死亡,也见过动乱中的挣扎,更明白蒋家王朝欺压下的艰难。这些经历让她心里有个念头: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得有保护自己的“武器”。
![]()
于是毕业后,她做了个重要的决定:去美国留学,学好科学知识回来。经袁家骝引荐,她考上了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正式踏上科研路。
她在实验室里的劲头,没人能比。天天泡在里面搞研究,很快就引起了大科学家劳伦斯的注意。劳伦斯觉得这姑娘是块好料,想破格收她当学生。后来因为劳伦斯太忙,就把她交给赛格瑞带,一起做原子核物理研究。
谁也没想到,后来她会间接参与到“曼哈顿计划”里。她的任课老师奥本海默,是公认的“原子弹之父”;带她做实验的赛格瑞,也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成员。
![]()
可那会儿她根本不知道这些。研究都是保密的,她满脑子就想着完成博士论文,压根没察觉身边的导师们在忙这么大的事,更不知道自己的论文,其实也跟原子弹沾着边。
1945年,原子弹在日本引爆,21天后日本投降。她后来才知道,自己参与的研究,居然间接加速了战争的结束,也让中国老百姓少受了些战争的苦。
她真正的科研高峰,是在1956年。那年她在华盛顿国家标准局的低温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做实验。最后通过钴60和β衰变实验,硬是证明了一件大事: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并不守恒。
![]()
这个发现像颗炸弹,在世界物理界炸开了锅。要知道,“宇称守恒”之前一直被当成物理界的基本守则,她的实验直接推翻了这个定论。
1957年,“宇称不守恒”这个成果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让人意外的是,得奖名单里没有吴健雄的名字。面对这样的遗憾,她却很平静——对她来说,探索科学真理比拿奖重要多了。
后来她成了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1978年还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士。按美国的规矩,科学院士到了年纪也得退休,她68岁那年,决定在退休前做件事:回祖国看看。
![]()
这一离开,已经过去了37年。在北京见到周总理时,她和丈夫袁家骝都愣住了——总理比他们想象中瘦多了。周总理快步走到他们面前,笑着说:“吴教授、袁教授,欢迎你们回来,看看祖国的变化,看看家乡的变化。”
坐下后,周总理突然打趣:“你们知道我为啥选在安徽厅见你们吗?”两人都摇了摇头。总理接着说:“你是江苏人,袁家骝是河南人。选河南厅,你该说我大男子主义;选江苏厅,家骝又该说我偏心江苏。左右为难,只好选中间的安徽厅了。”
这话让夫妻俩一下子笑了出来,之前的紧张感也少了很多。原来日理万机的总理,还这么幽默。
吃饭的时候,吴健雄终于忍不住了,向总理说出了那句犹豫已久的话。周总理听她开口,立马爽快回应:“你说,随便说嘛!没有关系!”
![]()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离家这么多年,我最想的就是父母、哥哥和弟弟,可他们都不在了……这次回来想祭拜父母,却发现他们的墓早就找不到了……”
周总理听完,温和地解释:“关于你父母的坟墓,我之前托人找过。确实是因为上海市政建设需要,当时还在报上登过迁移启事,可没人来认领,最后只好按无主坟墓处理了。我已经让人去想补救办法,以后你回来,也能有个祭拜的地方。”
吴健雄没想到,总理不仅管着国家大事,连她这样的“小事”都记在心里。那一刻,她心里满是感动。可她没料到,这是她第一次见周总理,也是最后一次。
后来,她一直记着总理“多回来看看”的嘱托。从那以后,几乎每一两 years,她都会回国一次,看看祖国的变化。
1997年,吴健雄因病去世。家人按照她的遗嘱,把她葬在了家乡的一棵紫薇树下。那棵树,是她出生时父亲亲手为她栽下的。
![]()
她的墓碑很简单,最后一句话格外显眼:一个永远的中国人。不管在国外漂泊多少年,她的根,始终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