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舅舅的那四套房子还在不?"陈浩问。
老梁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好久,"你舅舅明天就出来了,到时候你们自己去看看吧。"
陈浩听出了老梁声音里的异样,"到底怎么回事?"
老梁叹了口气,"有些事情,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你舅舅回来,看到那几套四合院,估计..."
老梁停顿了一下,"算了,还是让他自己去看吧。"
![]()
01
那是1995年的春天,赵大海刚刚过完42岁生日。
温州人做生意有个特点,胆子大,眼光准。赵大海就是这样的人。
他从十几岁开始跟着叔叔在温州倒腾小商品,什么赚钱卖什么。打火机、钥匙链、塑料花,只要市场有需求,他就敢进货。
八十年代末,赵大海背着两大包货物坐火车来到北京。
当时的北京还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三环外都是农田。赵大海在王府井附近租了个小摊位,专门卖一些南方的小玩意儿。北京人没见过的东西,他都能卖出好价钱。
"老板,这个多少钱?"
"五块。"
"太贵了,三块行不?"
"四块,不能再少了。"
这样的对话,赵大海每天要重复几百遍。
到了九十年代初,赵大海已经不用自己守摊子了。他在北京开了三家店,雇了十几个伙计。货源还是从温州进,但是销售网络已经铺到了整个华北地区。
1994年,赵大海的年收入超过了50万。
在那个年代,这是个天文数字。他老家的村子里,一年收入能有一万块就算不错了。
"大海,你这样下去,迟早要出事。"妻子张翠花经常这样劝他。
"出什么事?我又没做违法的事情。"
"钱来得太快,总让人不放心。"
赵大海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有眼光,有胆量,赚钱是应该的。
1995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赵大海的命运。
那天他去东城区送货,路过一条胡同,看到有人在贴出售广告。
"老板,这房子卖多少钱?"赵大海问那个贴广告的人。
"不是一套,是四套连在一起的四合院。主人要移民,急着出手。"
"多少钱?"
"180万,四套一起卖,不单卖。"
赵大海当时就愣住了。180万,这可是他两年多的收入。
但是他看了看这四合院的位置,心里开始盘算。这里离故宫不远,胡同虽然窄,但是地段绝对是黄金地段。
"我能看看房子吗?"
贴广告的人叫老梁,是个房产中介。他带着赵大海进了四合院。
四套院子连在一起,占地面积不小。房子虽然有些旧,但是结构很好。每个院子都有正房、厢房,还有一个小花园。
"这房子有多少年了?"
"至少一百年。清朝末年盖的,后来几次转手。现在的主人是个海外华侨,买了七八年了,一直没住。"
赵大海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
他不懂什么古建筑,也不懂什么文物价值。但是他知道,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土地就是金子。
"老梁,这房子真的要180万?"
"主人开价200万,我觉得可以谈。他急着要钱移民,估计180万能成交。"
赵大海回到家,把这事跟张翠花说了。
"你疯了?180万买几套破房子?"
"这不是破房子,这是四合院。"
"四合院又怎么样?住得舒服吗?冬天冷死人,夏天热死人,还没有卫生间。"
赵大海没跟妻子争论。他知道女人不懂这些事情。
第二天,他又去了那个四合院。这次他带了个搞建筑的朋友。
"大海,这房子结构没问题。而且这个位置,将来肯定会升值。"朋友说。
"升值?能升多少?"
"这我可说不准。但是北京的房地产刚刚起步,以后肯定会涨。"
赵大海心里有了底。
第三天,他找到老梁。
"170万,我全要了。"
"这个价格,我得问问主人。"
"你跟他说,我可以全款,立马过户。"
一个星期后,老梁给赵大海打电话。
"成了,170万。主人同意了。"
赵大海当天就去银行取钱。170万现金,装了整整两个大箱子。
过户手续办得很顺利。房产证上写着赵大海的名字,四套四合院正式属于他了。
![]()
张翠花知道这事之后,跟赵大海大吵了一架。
"你这是败家子!170万,我们家三代人都花不完。你倒好,买了几套破房子。"
"这叫投资,女人懂什么。"
"投资?投资什么?这房子能生钱吗?"
赵大海懒得解释。他已经开始计划怎么改造这些四合院了。
02
买下四合院之后,赵大海并没有急着搬进去。
他有更大的计划。
"老梁,我想把这四个院子连通,做个高档会所。"
"会所?"
"对,专门接待有钱人。吃饭、喝茶、谈生意,什么都能在这里解决。"
老梁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北京现在这样的地方还真不多。"
赵大海开始联系装修队。
他要把四个院子重新设计,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但是要加上现代化的设施。空调、卫生间、电话,一样都不能少。
装修花了三个月时间。
赵大海几乎每天都去工地监督。他对每个细节都很挑剔。
"这个门槛太高了,客人进来容易绊倒。"
"那边的电线要重新走,不能露在外面。"
"厨房的排烟系统不行,味道会串到客房里。"
1995年8月,"海园会所"正式开业。
赵大海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他只是在自己的生意圈子里透露了这个消息。
第一个客人是做钢材生意的李老板。
"大海,这地方不错啊。"李老板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很满意。
"慢慢来,以后这里就是大家的聚会点。"
海园会所的生意比赵大海预想的还要好。
北京的有钱人越来越多,但是能够安静谈生意的地方不多。酒店太吵,家里不方便,写字楼太正式。赵大海的四合院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大海,我有个客户从香港来,想找个地方请他吃饭。"
"没问题,我安排最好的厨师。"
"多少钱?"
"老朋友,钱不是问题。你把客户伺候好就行了。"
赵大海从来不在朋友身上计较小钱。他知道,做生意就是做人情。今天你占了便宜,明天人家会加倍还给你。
到了1995年底,海园会所已经小有名气了。
很多北京的商人都知道东城区有这么个地方,环境雅致,服务周到,最适合请重要客人。
赵大海的生意越做越大。
他在天津开了分店,在石家庄也有了销售点。手下的员工已经超过五十人。
1996年春节,赵大海回温州老家过年。
村里人都知道他在北京发了大财,买了四套四合院,开了会所。
"大海,你这是发大财了。"
"还凑合吧。"
"听说你买的那个四合院值好几百万?"
"没那么多,就是个投资。"
赵大海从来不会在老家人面前显摆。温州人的传统就是闷声发大财。
春节过后,赵大海回到北京。
海园会所的生意更红火了。很多客人都是回头客,还介绍新朋友来。
"大海,你这地方真是宝地。"一个做房地产的老板说。
"怎么说?"
"这个位置,以后肯定会升值。我看北京的房地产要起飞了。"
赵大海点点头。他买四合院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
但是他没想到,命运很快就要跟他开一个天大的玩笑。
1996年4月的一个晚上,赵大海正在海园会所接待客人。
客人是个做进出口贸易的老板,想跟赵大海合作一笔生意。
"大海,我有一批货从南方运过来,需要在北京中转。"
"什么货?"
"电子产品,利润很高。"
赵大海没多想就答应了。他觉得自己在北京已经站稳了脚跟,可以尝试一些新的生意。
"没问题,我有仓库。"
"好,明天我就安排发货。"
三天后,货物运到了赵大海的仓库。
他去看了一眼,是一些录音机、电视机之类的东西。包装很精美,看起来像是进口货。
"这些货多少钱?"
"成本价给你,一台录音机80块,电视机500块。"
赵大海算了算,如果按正常价格卖出去,利润确实很高。
"行,我先拿一部分试试。"
赵大海拿了五十台录音机和二十台电视机,放在自己的店里销售。
东西很快就卖完了。客户都说质量不错,价格便宜。
赵大海尝到了甜头,又去仓库拿了更多的货。
这样持续了两个月。
1996年6月的一个早上,赵大海刚到店里,就看到门口停着几辆警车。
"谁是赵大海?"
"我是。"
"请跟我们走一趟。"
赵大海被带到了派出所。
"你认识林老板吗?"警察问。
"认识,怎么了?"
"他涉嫌走私,已经被抓了。你从他那里进的货,也有问题。"
![]()
赵大海这才知道,那批电子产品是走私货。
"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是走私的。"
"不知道?那你为什么价格卖得这么便宜?"
"他说是成本价。"
警察拿出一份清单。"你从林老板那里拿了多少货?"
赵大海看了看清单,心里一凉。他拿的货价值超过十万块。
"你涉嫌销售走私物品,需要配合调查。"
赵大海被关了起来。
张翠花得到消息后,立马找了律师。
"这事严重吗?"
"看情况。如果能证明他不知情,问题不大。但是如果认定为共犯,那就麻烦了。"
调查持续了半年。
检察院最终认定,赵大海虽然不是主犯,但是明知货物价格异常,仍然大量购买销售,构成销售走私物品罪。
1997年3月,法院判决赵大海有期徒刑十五年。
张翠花在法庭上哭成了泪人。
"大海,你怎么这么糊涂?"
赵大海也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他以为最多罚款,没想到要坐十五年牢。
入狱前,赵大海把老梁叫来。
"老梁,我要托你一件事。"
"什么事?"
"那四套四合院,帮我看着点。我老婆要卖掉还债,你劝劝她。"
"大海,你这一进去就是十五年。房子留着也没用啊。"
"你不懂。这房子是我的命根子。我出来之后,还要靠它翻身。"
老梁点了点头。"行,我帮你看着。"
"还有,每年的房产税和维修费,你先垫着。我出来之后加倍还你。"
"这个你放心。"
赵大海又把海园会所的事情安排了一下。会所暂时关闭,员工遣散,设备存放在仓库里。
"等我出来,再重新开业。"
老梁看着赵大海,心里有些难受。一个这么精明的人,怎么就栽在这件事上了。
03
监狱在北京郊区,离市区有一百多公里。
赵大海被分配到制衣车间工作。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九点熄灯。生活很规律,但是也很枯燥。
刚开始的时候,赵大海很不适应。
他在外面习惯了自由自在,习惯了呼风唤雨。突然被关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心里憋得慌。
"老赵,别想那么多。既来之则安之。"同室的老张劝他。
老张是个诈骗犯,判了十年,已经坐了五年了。
"老张,你说我这十五年,外面会变成什么样?"
"那谁知道呢。反正变化肯定很大。"
赵大海经常想起自己的四合院。
他担心张翠花会偷偷把房子卖掉。那可是170万买的,是他全部的家当。
每个月,老梁都会来看他一次。
"大海,房子没事。你老婆闹过几次,说要卖掉,但是我都劝住了。"
"谢谢你了,老梁。"
"不过,房子的维修费越来越高。有些地方漏雨,有些地方墙皮脱落。"
"该修就修,钱的事情你别担心。"
赵大海相信老梁。这个人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很实在。
1999年,老梁告诉赵大海一个消息。
"大海,北京的房价开始涨了。"
"涨了多少?"
"不太清楚,但是听说涨得挺厉害的。"
赵大海心里有些激动。看来自己当初的判断是对的。
2001年,老梁再次提到房价。
"大海,现在北京的房价涨疯了。我听人说,你那个位置的四合院,现在至少值五六百万。"
赵大海简直不敢相信。五六百万?他当初才花了170万。
![]()
"真的假的?"
"我也不太确定。反正房价确实涨了很多。"
2003年,老梁的话让赵大海更加震惊。
"大海,有人想买你的四合院。出价800万。"
"800万?"
"对,是个开发商。说要拆了盖商业楼。"
赵大海想了想。"不卖。"
"为什么?800万呢,够你下半辈子花了。"
"不卖就是不卖。我觉得还会涨。"
老梁摇摇头。他觉得赵大海有点贪心了。
2005年,又有人想买四合院。这次出价1200万。
张翠花专门来监狱见赵大海。
"大海,1200万呢。我们卖了吧。"
"不卖。"
"为什么?你还要坐好几年呢。房子留着有什么用?"
"你不懂。这房子是我们的命根子。"
张翠花很生气。"你就是太贪心了。天天想着发财,看看现在落到什么地步。"
赵大海不愿意跟妻子争论。女人不懂投资,不懂长远规划。
2008年,老梁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大海,你的四合院被政府保护起来了。"
"什么意思?"
"说是文物保护建筑,不能拆了。"
赵大海愣了一下。"那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知道。好处是房子更值钱了,坏处是以后改造会有限制。"
赵大海觉得这是好事。政府保护,说明这房子确实有价值。
在监狱里,赵大海的表现一直很好。
他不惹事,不闹事,认真劳动,按时学习。监狱的管教都说他是个好犯人。
2009年,赵大海得到了减刑的机会。
"老赵,你可以申请减刑了。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就能出去。"管教说。
赵大海简直不敢相信。十五年的刑期,只要坐十三年就能出去了。
2010年3月,赵大海正式出狱。
老梁开车来接他。
看到老梁,赵大海差点认不出来。十三年了,老梁的头发全白了,脸上皱纹也多了很多。
"老梁,辛苦你了。"
"应该的。走吧,我带你去看看你的四合院。"
赵大海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北京。
这个城市变得太快了。高楼大厦到处都是,马路也宽了很多。连他都快认不出来了。
"老梁,现在房价怎么样?"
"别提了,涨得太厉害了。普通的商品房都要两三万一平米。"
"那我的四合院呢?"
老梁停顿了一下。"到了你就知道了。"
车子慢慢开进了东城区。
赵大海发现,周围的胡同变化不大,但是多了很多游客。
"这些人干什么的?"
"旅游的。现在胡同游很火,很多外国人都来看四合院。"
车子停在了熟悉的胡同口。
赵大海下了车,慢慢走向自己的四合院。
十三年了,他终于回来了。
当赵大海走到自己的四合院门前时,整个人愣住了,然后直接跪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