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国研睿观察丨粮食安全研究需要与时俱进

0
分享至



编者按

亲爱的读者,“国研睿观察”第八期今天和大家见面了,本期给大家讲述政策研究如何助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故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长期关注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研究成果,这组稿件描绘的只是其中一些侧面。稿件见报日恰逢金秋,我们在丰收年里话粮食安全,祈愿祖国繁荣昌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30年前,美国学者布朗提出中国粮食之问,基于当时中国粮食需求大幅增长,粮食产量不足、耕地不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出谁能养活中国之问。

30年后,中国用实际行动驳斥了美国学者发出的警告,证明当时布朗对中国农业生产形势的研判并不准确。

中国的粮食产量为什么能大幅增长,持续增收?美国学者为什么严重低估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过去三十年里,在品种、施肥、田间管理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下,中国粮食的单产水平大幅提升,粮食生产布局结构有所优化,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曾经南方一些省份的田地撂荒引起舆论热议,人们担心粮食产量下滑引起供应危机,但中国的粮食似乎并未受到影响,已经持续十余年稳产增产。

“不到黑龙江不能理解中国粮食持续丰收的秘密,不到河南不能理解为什么小麦能大规模丰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走到田间地头,找到了中国粮食增产的原因。

过去十多年里,山东、河南、河北和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产量大幅提升,通过技术进步、农田改造综合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产增加到超千斤,仅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已经从本世纪初的年产3000多万吨,增加至年产7500万吨。特别是黄淮海地区和东北的一些省份调整了作物结构,在过去种棉花的地方如今种上了粮食,将过去种单产很低的春小麦和大豆变成了种高产的水稻和玉米,推动粮食产量提升,填补了城市化过程中南方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减少的问题。

“对粮食的研究,既有特殊性也有复杂性,很容易陷入外行看不明白、内行说不清楚的困境中,很多微妙的内容,都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上,不具备全局观,很难理解政策的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秦中春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2005年秦中春刚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时就关注粮食问题,主要是研究粮食供求形势、生产支持政策的改革,当时中心曾经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分析和保障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得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课题研究特等奖,此后农村经济研究部对粮食的生产、供求、储备等开展深入系统调研,对农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诸多政策建议。

过去三十年里,中国通过粮食政策的调整,解决了市场约束的问题,比如本世纪初中储粮系统建立的储备制度,解决了粮食阶段性过剩的问题,保障边远地区的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地的价值,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降低综合成本,保障粮食生产;通过组建农机合作社、进行农机补贴,建立粮食支持保护体系。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科技创新的加持下,全国粮食产量持续十余年稳产增产,不断创新高,生产潜力不断释放,老百姓的“粮袋子”稳住了。这些政策的出台,背后都有研究人员的身影,一代又一代的国研人,深耕不辍,每年都有重要研究成果。

1996—1998年中国粮食快速增产,粮食供求出现阶段性过剩,他们建议退耕还林;1999—2003年中国粮食持续减产,粮食供求形势发生新变化,他们提出对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建议,实施取消农业税、给农民补贴、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等粮食生产支持保护政策;最近几年,他们关注持续丰收后的粮食价格会不会掉下来、粮食需求是不是达到峰值,以及中国的粮食进口安全等问题。

在秦中春看来,中国粮食生产供应和国外不一样,既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比如东北农垦,还有很多小规模的农户,因此要同时抓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既要有重点政策,也要有普遍性政策;既要有大政策,又要有小政策,要考虑到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不一样的特点,在政策设计上关注特殊性,通过建立稳定的基本政策框架,保持全国粮食供应的稳产增产,保障种粮农民基本收入水平。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2004年首次出现粮食国际贸易逆差,农产品由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格局,当年我国开始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支持保护政策,随后国内粮食生产波动缩小,市场预期明确,步入相对稳定的阶段,但还是会受到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一些年份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比较大。比如2008年国际粮价暴涨,研究人员建议通过公开拍卖储备粮食,控制市场大幅波动;2015年前后粮食有所过剩,国际市场中的粮食大量进口,建议通过降价去产能。这些措施稳住了粮食价格,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行之有效的调控政策,让我国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快,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对粮食需求大幅增长后,依然较好地控制了粮食结构,进口主要集中在饲料粮和食用油上,尤其以大豆为主,居民口粮供应相对充足。

进入2022年后,频繁的地缘政治冲突让中国粮食的进口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经济研究部马上开展深入研究,从全球粮食增长潜力、我国粮食海外供应链的短板、三次全球粮食出口限制到做一个负责任的农产品进口大国,全面多角度地剖析中国的粮食进口挑战,给出了可操作、能落地的对策建议。

时移势易,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的粮食安全之路怎么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程郁认为,我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面临国内增产边际效益递减和利用国际市场风险增大的双重挑战,要谋划好现代化新征程重要农产品的保供思路,一方面,从供需两侧入手扩产能、控消费,构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内在增长机制,针对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逻辑采取差异化扶持政策,推动节粮减损,倡导节约消费;另一方面,应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提高海外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此外,还应推动建立统一、联动的全国农产品大市场,完善农产品储备调节机制。

回顾往昔,中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18%的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挑战,中国要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寻找确定性和稳定性,需要研究人员与时俱进,恪守“守正创新,唯实求真”的的价值观,不断提升研究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将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研究工作落实落细。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40890文章数 6384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