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防报》2025年11月6日第3版
英雄的誓言
■宋海峰
他是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主人公罗霄的原型——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毛泽东同志评价他“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是“一心追求真理的将军”。周恩来同志赞誉他指挥的红9军团是长征中的“战略轻骑”。2009年,他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追寻罗炳辉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足迹,总是让我热血澎湃。
一
在巍巍乌蒙山北段,有一个名叫偏坡寨的小山村。1897年12月,罗炳辉出生在这里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罗炳辉在自传里写道:“自我出世后,父母更加勤苦劳动,省吃俭用兼做小生意,家境日渐富裕。我10岁后,在地主、豪绅和官吏的敲诈剥削下,家境又沦为赤贫。”童年的凄惨经历,在罗炳辉的心中埋下一颗仇恨土豪劣绅、仇恨剥削压迫制度的种子。它的发芽成长,注定使罗炳辉成为一个义无反顾的革命者。
1915年冬,罗炳辉离开家乡云南省彝良县,艰辛跋涉到达昆明,成为滇军的一名士兵。因训练刻苦、作战勇敢,他一步步升至营长,其间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深切地认识到,蒋介石抛弃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和新三民主义,于是开始苦苦思索新的人生道路。
在南昌驻防期间,罗炳辉多次聆听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朱德讲课,被“工农兵要联合起来,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人人有地种、有工做、有饭吃”等革命道理深深感染,思想逐渐倾向革命。
不久,罗炳辉任国民党吉安县靖卫大队大队长。通过与共产党人接触,他进一步明白了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多年追求的革命理想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1929年7月,罗炳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名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9年11月15日,罗炳辉在靖卫大队驻地宣布起义。他对士兵们说:“从现在起,我们跟共产党走,扛起红旗为穷人打天下!”官兵们跟随罗炳辉向东固革命根据地进发。起义后,部队经过整训,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5团,罗炳辉任团长。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吉安起义是“英雄壮举”。
二
投身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伟大斗争后,罗炳辉在战争中不断学习与实践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和巩固苏区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很快由团长升任红12军军长、红22军军长、红9军团军团长,并获得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
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罗炳辉率红12军35师,将敌第18师诱牵进龙冈伏击圈。此役,红一方面军全歼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共9000多人,活捉敌师长张辉瓒。龙冈大捷后,毛泽东同志高兴地称罗炳辉是“牵牛鼻子的能手”。
1931年4月,面对蒋介石“二十万军重入赣”的险恶形势,罗炳辉率红12军首战九寸岭,次战白沙,三战中村,四战广昌,五战福建建宁,为粉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立下大功。
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红12军执行战略佯动任务。罗炳辉率部引诱敌军转山半月,使敌人精疲力尽,为主力部队歼敌创造了有利战机。
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罗炳辉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用大兵团伏击战法,一战黄陂,二战草台岗,歼敌3个师。
1934年9月,罗炳辉率红9军团与红1军团一道,在福建连城进行了温坊战斗,歼敌4000余人,是中央红军主力在长征前夕打的最后一次大胜仗。
三
长征线路图上,那条蜿蜒的红飘带穿越万水千山,勾勒出人类历史上一次壮烈的战略转移。
长征开始后,罗炳辉率部渡过漳水,占领乌径圩,恶战延寿圩,攻占江华和永明,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4道封锁线,渡过湘江。黎平会议后,红9军团在回龙场渡过乌江,连克湄潭、凤冈、绥阳,构成了遵义会议安全召开的东北屏障。遵义会议后,罗炳辉率部北占习水,南下土城,掩护红军主力渡河。紧接着,罗炳辉又率部在威信县大湾子与滇军激战,掩护红军主力撤出扎西。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采用更加灵活的运动战与敌军周旋。在思考“诱敌”这一重要策略时,他首先想到罗炳辉率领的能跑善打、敢于独立作战的红9军团。
罗炳辉率领冬衣残缺、饥寒交迫的官兵,伪装成红军主力,诱敌作战,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主力行动,为下赢四渡赤水这盘棋写下精彩华章。
掩护红军主力南渡乌江后,因浮桥被拆,红9军团被阻于乌江以北地区,无法和主力会合。危急时刻,罗炳辉果断决定放弃渡江,率部在贵州北部以及四川、云南交界地区单独行军作战,牵制和歼灭大量敌军,为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红军主力北上作出重要贡献。
四
1937年12月,罗炳辉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到武汉协助周恩来和叶剑英同志做军事工作和统战工作。
在武汉,罗炳辉总是穿一身灰布军装、打着绑腿,与国民党高官的奢靡之风形成鲜明对比。在一次集会上,一个国民党将军语含讥讽:“罗将军堂堂红军军团长、八路军副参谋长,怎么穿得如此寒酸?”罗炳辉正色答道:“沦陷区父老正处水深火热之中,前敌将士缺衣少饷,我这一身够阔气了!我们共产党可不准吞兵饷、喝兵血!”在许多场合,罗炳辉都以共产党人的艰苦朴素和凛然正气,扩大党的影响。
1939年7月1日,新四军第5支队在安徽省定远县成立,罗炳辉任司令员。他率部挺进皖东,开创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面对日、伪、顽的夹击,罗炳辉指挥部队三打来安、保卫半塔、挺进淮宝,连战连胜。
我不由得想起在1942年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华中局会议上,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对罗炳辉的赞语:“在目前敌强我弱的敌后环境条件下,‘梅花桩点式纠缠战术’是一种新的战术。罗炳辉同志在这方面的发明努力是一个模范……”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罗炳辉成功创造并运用“梅花桩点式纠缠战术”,打得敌军首尾不能相顾,有效遏制敌军的“扫荡”和进犯。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由此成为“华中最稳定的根据地”。
罗炳辉治军严明。他常说:“战场乃立尸之地。平时宽容,战时就要付出血的代价。”他因地制宜探索练兵方法,野外操练设置“五大障碍”:独木桥、短墙、铁丝网、水沟、堑壕。个人必须掌握“五大技术”:射击、投弹、拼刺、劈刀、土工作业。罗炳辉是有名的神枪手,枪响鸟落是他的一手绝技。
罗炳辉要求指挥员善于谋略,熟练掌握游击战术,绝不允许搞花架子。他常把新任命的基层指挥员带在身边,言传身教。黑夜行军几十里,他会突然问:“过了几条河、几座桥?经过哪些村庄?现在处于什么位置?这里敌情、民情、地方政权情形如何?如果遇敌伏击,给你一个连,你怎么打?怎样利用地形、配置火力?怎样安全撤出战斗?”
罗炳辉也是爱兵的典范,关心战士的饮食、冷暖、安危。他常说:“真正伟大的,是战士!”
五
1945年8月,因患严重的高血压,罗炳辉连续几日卧床办公。当大家将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告诉他时,他的精神顿时振奋起来:“我明天一定可以起床了。战斗是医治百病的良药,我的病总是一到战场就会好的!”不顾疾病缠身,按照新四军军部命令,罗炳辉指挥部队向负隅顽抗的日伪军展开大反攻。
长期紧张的战争生活,使罗炳辉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在组织的关怀和督促下,1946年初,罗炳辉到临沂新四军军部医院治疗。身在医院,他仍密切关注战事发展,坚持学习。他说:“学习,再学习,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看书。如果不继续发奋努力,马上就会落伍。”
英雄,是信念如炬、九死未悔的舍身者。1946年4月,罗炳辉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此时正处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大规模内战前夕,病虽未愈,他依然全身心投入人民解放事业。在枣庄前线指挥作战时,他曾几次昏倒,苏醒后对身边的人说:“要在死以前,再打一个胜仗,作为对党的最后一个献礼。”6月9日,罗炳辉指挥部队拔除敌军在枣庄的据点,歼敌3300余人。这是罗炳辉戎马生涯的最后一场胜仗。
1946年6月21日,在由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返回临沂途中,罗炳辉突发脑溢血去世,永远离开了他战斗的岗位和未竟的事业。他用自己49岁的生命践行了誓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