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不可怕,可怕的是“谈添色变”的误解
在超市货架前,不少人会下意识避开配料表冗长的食品,仿佛“添加剂”三个字就意味着健康隐患。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早已渗透我们的饮食生活——面包里的膨松剂、饮料中的防腐剂、酱料里的增味剂,甚至天然果蔬加工中使用的抗氧剂,都是合法合规的食品添加剂。它们并非洪水猛兽,而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功臣”,关键在于是否被科学使用。
食品添加剂的核心作用,是解决食品储存、风味、营养等实际问题。比如防腐剂能抑制微生物滋生,让面包、糕点等食品在保质期内不变质,避免因食物腐败导致的食物中毒;增稠剂能让酸奶、果酱保持顺滑口感,改善食用体验;营养强化剂则能为食品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像加碘盐、高钙牛奶等,都是通过添加剂实现营养升级。没有这些添加剂,我们很难吃到四季新鲜的食材、种类丰富的加工食品,饮食生活也会失去很多便利。
真正让人担忧的不是添加剂本身,而是“非法添加”和“过量使用”。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允许使用的种类、范围和最大使用量,正规企业生产的食品都会遵循这一标准。比如防腐剂山梨酸钾,在规定剂量内使用对人体无害,且人体代谢速度快,不会在体内蓄积;而甲醛、苏丹红等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属于非法添加物,这才是需要警惕的“健康杀手”。
“谈添色变”的根源,往往是对添加剂的认知偏差。很多人认为“天然的就是好的,人工合成的就是有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天然食品添加剂未必更安全,人工合成添加剂也未必更危险——两者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毒理学试验和风险评估,符合标准才能获批使用。比如天然提取的姜黄素和人工合成的柠檬黄,只要在规定范围内使用,都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面对食品添加剂,我们无需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消费者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品,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选择添加剂种类合理、剂量合规的产品;同时避免购买价格过低、来源不明的“三无食品”,这类食品往往存在非法添加的风险。此外,保持饮食多样化,减少单一加工食品的过量摄入,才是保障饮食健康的核心。
![]()
食品添加剂是一把“双刃剑”,科学使用能为我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便利和安全,滥用则会危害健康。与其盲目排斥,不如理性看待——真正可怕的不是添加剂,而是缺乏科学认知的恐慌和非法添加的乱象。只要守住标准底线、做好自我甄别,我们完全可以在享受丰富食品的同时,守护好自身的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