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阳生,万物收藏。”
当梧桐叶铺满黄浦的老巷
申城的立冬便带着“补冬”的期待来了
![]()
老上海人讲究“立冬补冬,补嘴空”
这一天的餐桌从不是寡淡的
而是藏着暖到心口的烟火气
一碗浓鲜的羊肉煲
再裹上颗甜糯的汤圆
寒意便在舌尖消散
想寻这份最地道的黄浦立冬味?
不用走远
扎根福州路的杏花楼、广东路的老正兴等老字号
早已备好 “补冬菜单”
每一口都是时光熬煮的暖
![]()

Part 1
『立冬民俗:沪上“补冬”的老讲究』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上海,立冬的仪式感可比饺子丰富多了。老黄浦人的记忆里,立冬当天必有“三暖”:
暖身:喝一碗羊肉煲,湖羊炖得酥烂,汤头泛着奶白,撒把葱花,连汤带肉下肚,浑身的寒气都被赶跑。
暖胃:咬一口腊味,广式腊肠、腊肉裹着米饭,锅巴脆响,咸香里带着微甜,是“贴秋膘”后的续篇。
暖心:吃一盅炖品,川贝炖雪梨或南北杏炖瘦肉,温润润燥,讨一个“平安暖冬”的好彩头。
而这些讲究,如今都藏在黄浦老字号的橱窗里,等着食客来赴一场“补冬之约”。

Part 2
『黄浦暖味:老字号的“立冬三宝”』
扎根黄浦的老字号
早把立冬的“补冬”智慧揉进了菜品里
我们循着香气
找到了两家藏着“立冬密码”的老店
每一家都有让人心安的暖滋味
1. 杏花楼(福州路店):粤式暖味,一煲全家欢
开在福州路的杏花楼
是黄浦人公认的“滋补老字号”
从民国起就把粤式“立冬补冬”的吃法带到上海
如今仍是沪上食客的“暖冬首选”
今年立冬
杏花楼就为我们特别定制了一道立冬进补的美食
开锅红焖羊腩煲选用崇明羊肉,肉质鲜嫩不膻,搭配秘制酱料腌制入味;锅里铺满腐竹、花菇、胡萝卜、马蹄莲,一同慢炖至食材交融。羊腩香滑软糯,皮还带着Q弹的口感,配菜吸饱肉汁与酱汁,一口鲜香十足。店家还贴心搭配了菊花茶,清甜解腻,让每一口都吃得清爽无负担。叫上三五好友同食,吃完锅内食材后,可再加汤底续煮,放入喜爱的配菜变身火锅,暖锅越煮越香,热闹又过瘾。
杏花楼的李师傅说:“这锅羊肉,藏着老粤式的补冬智慧,也饱含着对上海的冬日温情。”他想让每位享用的食客在这一煲中,品到鲜嫩爽滑的羊肉、补足冬藏于身的精气、享受与友同乐的时光。
2. 沈大成(南京路总店):血糯甜羹,一碗暖到心
作为黄浦的“点心老字号”
沈大成的立冬仪式感藏在一碗血糯米甜羹里
从早到晚飘着甜糯香气
这道传承百年的甜羹
是老上海立冬补冬的“甜蜜标配”
![]()
这碗血糯甜羹选用颗粒饱满的血糯米,提前浸泡4小时,再加入去核红枣、莲子、薏米、赤豆等,加清水慢熬2小时并加入少许糖,熬至软糯黏稠。最终口感甜而不腻,糯而不粘。血糯米性温,能益气补血、暖胃健脾,搭配红枣的温润,刚好契合立冬“补冬润燥”的需求,喝一口下去,从喉咙暖到胃里。
![]()

Part 3
『守味传承:老字号里的“冬暖匠人”』
在黄浦的老字号里藏着一群“守味人”
他们不固守旧法
却把老底子的补冬智慧
融进每一道应季美味里
让时光的味道始终温暖
杏花楼的李师傅
守了“暖锅灶”伴我们度过每个立冬
“崇明羊肉要挑带腩的部位,肥瘦三七开才不腻
秘制酱料要按老方子熬足2小时
炖肉时火不能猛
得用文火焖够90分钟,这样皮才Q弹、肉才软糯。”
从选料到火候他的坚守全为一口地道暖味
沈大成的甜羹师傅
用这碗血糯米甜羹为我们暖手
“血糯米要泡够时辰,少一分钟都熬不出黏糯口感
红枣得去核慢炖,薏米要提前炒过才不寒
甜度要拿捏得刚好,既暖心又不齁甜。”
每一勺甜羹,都是她对传统滋味的较真。
正是这些匠人的坚守与巧思
让黄浦的立冬
总有不变的老味道、常新的暖滋味
记者 / 王龑君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成子锴
视频 / 成子锴
制图 / 蔡嵩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