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中药产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超7000亿元。尽管市场规模庞大,但在一些中药材主产区,种植成本高、质量把控难、产业链条短等发展痛点依然存在,全链条加速提升的需求十分迫切。甘肃省定西市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中药材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如今,面对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趋势,“千年药乡”定西如何焕发新光彩?
甘肃省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如何从中药材资源大省迈向产业强省,是甘肃省近年来持续探索的课题。作为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素有“千年药乡”之称的定西市,无疑是观察陇药产业发展的最佳样本。
中医药产业是定西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富民强市的首位产业。近年来,当地立足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推动中医药全链条加速提升、全过程质量管控、全生命周期服务,形成规范种植、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康养保健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目前,定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总产量50多万吨;2024年,定西市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500亿元,农民人均从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获得的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4%。
从中药材“原料输出”的单一模式向“集链成群”的产业体系转型,摆脱只挣“辛苦钱”的局面,定西蹚出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是陇药产业发展的缩影。
标准化种植增效益
定西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会地带,海拔落差近2500米,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为优质中药材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当地三大主栽品种当归、黄芪、党参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20%。
祖祖辈辈种药材的定西药农,如今种法不一样了。“以前全是人工操作,费时费力。有一年种了3亩多黄芪,6个人挖了近1个月。”陇西县首阳镇王家磨村村民何鹏翔说,“今年种了13亩黄芪,5个人一天就挖完了。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平时管护还能用上无人机,以前人工成本占收入的三分之一,现在只有十分之一。”
何鹏翔的地块位于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这里已构建起覆盖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绿色智慧田管、质量追溯的闭环体系。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的陇西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张金文告诉记者,该基地依托“良种供应+种苗补贴+技术集成+基地示范”全链赋能模式,面向农户搭建起“看得见、学得懂”的田间课堂和实训基地,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降低种植成本。
为从源头上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陇西县依托陇西药圃园和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甘肃库,开展种子种苗繁育、新品种引进示范、野生品种驯化等工作;突出“有机、绿色、道地”品牌,推动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建成中药材药源基地53.38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43.1万亩。
在陇西县双泉镇癿羊口村,村民杨永军种了8亩多中药苗,有红芪、党参等5个品种,用了10多项新技术。“以前自己育苗种药材,品质没法保证,药苗出芽率只有40%多,一年只挣两三万元。”杨永军告诉记者,近几年县里推广良种,自己用的都是陇西药圃园的精选种子,出芽率达98%以上,还有农技人员做技术指导,育苗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目前,定西已建成中药材种子加工厂,年加工中药材种子1000多吨;推动标准化、工厂化道地大宗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设施育苗、种子丸粒化配方等技术攻关,培育陇芪、渭党等系列品种10多个;遵循《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建立的规范化种植基地42万亩,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3.5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84.2%。
在中医药领域,有“十方九归”之说。岷县当归质量佳、产量大,市场份额领先。目前,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68万亩以上,参与中药材种植、购销、加工的农户超6.5万,中药材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
在岷县蒲麻镇包家沟村,“90后”药农肖想平经过几年努力,建起了一片有机当归种植基地。“牛羊粪混合煮熟的油菜籽,在有机肥发酵剂的作用下变为营养肥料,不仅能提供作物所需养分,还能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肖想平说,有机当归价钱比市场价高出1到2倍,一年销售额达350万元。
规范化提升固根本
2021年,《甘肃省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工作方案》印发实施,为甘肃中医药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机遇。该方案以大宗地产中药材为重点品种,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在主产区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推动形成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共赢局面。
借力政策机遇,甘肃天成兴渭药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该企业由山东天成集团与渭源县合作成立,近两年已迅速成长为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年加工生产各类常用中药饮片30余种5000吨。
“公司对道地药材用量较大,以前从渭源县收购药材再运到青岛加工,物流成本较高。比如,我们一年采购黄芪2000吨,而1吨黄芪的运费就要1000元。”甘肃天成兴渭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兴国说,在产地加工后直接运往全国销售,不仅大幅降低运输成本,还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公司按照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目前已收购8000吨药材,带动1.2万户群众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近年来,定西市先后遴选33家中医药加工企业自建联建产地加工车间60余个,年加工中药材及中药原料药37万吨。渭源嘉佑饮片药业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安徽亳州,被甘肃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政策所吸引,2023年来到渭源县投资建设趁鲜切制车间。
“以前很多饮片都是合作社生产,没有规范的加工标准,药材品质难以保证。”渭源嘉佑饮片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认为,甘肃省出台中药材产地饮片地方标准,不仅有利于提升药材品质,也能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公司去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今年前8个月已达3000万元。
2023年,甘肃省被国家药监局确定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示范建设省。截至目前,全省通过GAP符合性检查的中药材基地总面积已达33.02万亩,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渭源县创新推出“政府统筹引领、科技保驾护航、第三方企业托管服务、终端药企跟踪共建”的中药材GAP基地发展模式。该模式由政府统筹规划生产基地、统筹资金统一采购发放投入品;科技团队提供和落实种植技术规范;龙头企业建成大数据追溯系统,为终端药企提供规范的托管服务;终端药企落实基地共建及订单回收。
“这种模式确保了中药材种植、采摘、加工和贮藏等环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整体推进。”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雒彦军说,2024年,该县10家企业建设申报的6.8万亩GAP基地通过了符合性检查。
陇西县则依托甘肃道地中药材追溯平台、全国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智慧农业云平台、陇西中药材大数据平台等,建成1个县级平台、17个乡级平台、11个村级平台、53个生产经营主体追溯点、7个野外监控点、5个气候观测站,初步形成覆盖县、乡、村及生产经营主体“三层一级”的追溯体系。
2025年,定西市当归种植面积稳定在44万亩。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彦吉分析,随着产业规模扩大,种质资源保护不足、品牌冒用侵权、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均等问题逐渐凸显。
9月1日,《定西市岷县当归产业保护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甘肃首部道地药材产业保护发展专项法规。该条例聚焦“护种质、提品质、强品牌、促传承”,明确界定岷县当归道地产区范围,从源头保障品质;提出建立基于物联网、区块链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从田间到餐桌”可溯源。
“未来,拥有优质资源并率先践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企业将备受青睐。”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郭巧生认为,要确保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从源头抓起,固定中药材的基原、产区、采收期及加工方法,这是稳定质量的根本保障。
精深化加工延链条
“药到陇西全,储到陇西优”,这句流传在中药材行业的话,道出了定西的显著优势。定西气候温凉,干而不燥、凉而不阴,特别是气候湿度小、光照足、通风好的陇西县,形成了天然阴凉库,享有“天下药仓”的美誉。
“我们的产品以十大陇药品种为主,每年线下交易量达二三十万吨。”走进位于陇西县首阳镇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负责人史彤指着一排排崭新的柜台告诉记者,为适应中药材交易的标准化、规范化趋势,市场对中药材切片交易大厅进行了升级改造,不久前已投入使用。
目前,定西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140万吨,储藏品种320多个;建成以陇西首阳等5个大型市场为龙头的中药材市场体系,年交易量突破150万吨、交易额近300亿元,陇西首阳、岷县当归城、渭源渭水源已成为西北地区规模领先的黄芪、当归、党参交易市场。
“种植和商贸仓储实现了富民,若要强县,还得把精深加工做起来。”陇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亮说,陇西县目前有较大规模加工企业52家,引进国药准字号产品65个,研发健字号、食字号各类保健产品26个,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35万吨,实现产值近百亿元,基本实现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等全产业链的拓展延伸。
陈亮以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为例,向记者讲述当地中医药产业链的成长过程。“这家企业2006年落地陇西县,看中的正是陇西作为大宗中药材集散地的基础优势;2008年投产后,陇西一方以生产中药材提取物为主,当时产值只有2800万元。”陈亮说,经过近20年发展,该公司占地面积从当初的100亩扩展至600多亩,去年产值达29亿元。
今年以来,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开工建设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甘肃粹苒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中药材初加工全产业链建设项目等9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陈亮认为,如果将产业链比作一棵大树,陇西的中医药产业已经有了“树形”,但仍需让这棵树更粗更壮、枝繁叶茂。
陇西县“产业树”的成长是定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定西市已建成陇西、岷县等5个中医药产业园区,中药材加工企业达115户,拥有药品批号365个,年加工产值102亿元,产品覆盖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配方颗粒、中成药、生物医药、康养保健等品类。走进渭源工业集中区、岷县工业园区,可以看到众多中医药加工企业已经聚链成群,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延伸。
如今,大健康产品发展前景广阔,许多企业布局这一赛道,不断研发新产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以前的主要业务是渭源党参、黄芪、当归、甘草4个品种的饮片加工,如今其产品结构已扩展到中药康养系列产品。“我们从2023年开始做药食同源产品,不到两年时间已占公司销售收入的10%左右。”尤世炜是当地派驻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医学检验专业出身的他将知识技能投入企业产品研发中,全程参与研发参芪含片、元气四宝茶等新产品,助力企业不断推陈出新。
作为岷县中药材产业的龙头企业,甘肃九州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建成CMA认证中药检测实验室、冷链仓储物流基地、全程可追溯体系和AI智能生产线,填补了岷县中药行业服务产业和中药材种植加工追溯体系的空白。
“AI智能生产线使加工效率提高50%,并能精准控制切片湿度、厚度,随时检测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二氧化氯农残重金属含量等关键指标。”甘肃九州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汪红霞介绍,今年6月,企业拿到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将进一步开发火锅料包、鸡汤料包等药膳汤料产品,拓宽产业发展新路子。
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上,现场共签约合作项目68个,总金额89.66亿元;签订采购协议38个,总金额46.69亿元。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伯荣表示,将在陇药大品种二次开发、“陇药名方”向新药转化、食药物质大健康产品研发生产以及中医药日化美妆、保健产品研发生产等方面重点招商,不断丰富中药产品高质量供给,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