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陕西自然资源执法局原局长陶虎生敛财860余万元后,仅获刑十年便可在狱中安度余生,而其家人早已坐拥巨额不法之财;当有人目睹狱中规律的作息、免费的医疗,竟生出“故意犯罪入狱养老”的荒唐想法,人们不得不警惕一种危险的倾向:若贪腐犯罪失去死刑的终极震慑,“一人坐牢,全家富贵”的畸形算盘,将成为无数贪官铤而走险的心理基石。
![]()
贪腐的本质,是公权力对公共利益的公然掠夺,其危害远超普通财产犯罪。贪官手中的权力本是人民赋予的信托,却被异化为敛财工具:他们在矿产审批、工程招标中暗箱操作,让国家资源流入私人腰包;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中饱私囊,让群众的获得感被层层盘剥。这些赃款往往通过洗钱、转移等方式,成为子女的海外资产、豪宅名车,而贪官自身则做好了“最坏不过入狱”的心理准备。正如舆论所忧:“贪100万是无期,贪100亿也是无期,为何不贪到极致?” 当死刑这一终极惩戒被移除,刑罚的威慑力便大幅缩水,监狱在贪官眼中不再是恐惧的深渊,反而成了“牺牲小我、成全全家”的避风港——毕竟,狱中虽失去自由,却能换来家人世代无忧,这样的“交易”在他们眼中竟成了“划算的买卖”。
这种侥幸心理的滋生,源于对犯罪成本的精准算计与对法律底线的公然漠视。陶虎生从收受500元红包时的忐忑,到心安理得收下200万元感谢费,背后正是对“纪法惩戒不足惧”的心理预判。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贪官早已吃透法律漏洞:他们提前将家人移民海外,打造“裸官”后路;将赃款转移至境外账户,即便东窗事发也能让家人衣食无忧。在他们的算盘里,只要不触碰死刑红线,即便身陷囹圄,也不过是换个地方“养老”——狱中作息规律、医疗有保障,远比晚年可能面临的孤独贫困惬意得多。这种扭曲的认知,恰恰印证了死刑震慑的不可或缺:唯有让贪官明白,贪腐的代价可能是生命的终结,才能打破他们“牺牲一人、惠及全家”的侥幸幻想,让其在伸手前便掂量出“得不偿失”的沉重分量。
反对贪腐死刑的声音常以“生命无价”“财产权不应等价生命权”为由,但却忽视了贪腐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致命破坏。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现象出现,当普通百姓为生计奔波时,贪官却能以公权换取巨额财富,甚至将监狱变为“养老场所”,这本身就是对法治精神的亵渎。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早已证明,死刑的存在并非为了“以命偿财”,而是为了守住社会公平的最后底线。正如有观点所指出的,对贪官的宽容,就是对百姓的不人道——那些被挪用的扶贫资金、被侵占的民生资源,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困境与希望的破灭。死刑的震慑,本质上是对公共利益的终极守护,是让权力执掌者不敢逾越雷池的最后一道防线。
法治的正义,不仅在于惩罚,更在于震慑。保留贪腐犯罪的死刑,绝非崇尚暴力,而是为了遏制“以权谋私”的疯狂,击碎“狱中养老换全家富贵”的侥幸。当贪官清楚地知道,一旦贪腐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等待他们的将是生命的终极追责,他们才会在权力面前心存敬畏,在利益面前守住底线。唯有让死刑的震慑始终高悬,让“伸手必被捉、贪腐必重罚”成为不可撼动的铁律,才能净化政治生态,守护公共利益,让每一份权力都真正为民所用,让每一个家庭都能通过正当劳动收获幸福。这,才是法治对人民最根本的承诺与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