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皇家学会近期召开会议,专家们聚焦南极严峻现状展开讨论,令人揪心的是,南极当前的变化速度远远超出此前预料,有科学家更是严肃预警,南极冰盖一旦突破关键临界点,后果将不堪设想。
![]()
千万别以为南极的危机离我们很远!冰盖若突破临界点,未来海平面将大幅上涨,全球沿海地区都会遭殃,我国沿海城市自然也无法幸免,这场危机带来的威胁远比想象中更迫近。
南极变化速度远超预期,冰盖突破临界点的危机还远吗?海平面若大幅上升,我国沿海城市该如何应对?
![]()
目前地球上最大头的一个冰山A23a冰山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可忽略的,这座冰山原本在20世纪的80年代和南极的菲尔希纳分离,之后的三十年里面就一直老老实实的躺在威德尔海的海底。
![]()
但是从2020年开始,它开始从北边出发,没人知道它想去哪里,而如今根据科学的预测,现在出现在南大西洋南桥治亚岛的它已经坚持不了到11月底了,它将会在温暖水域中消亡,而它所融化出来的淡水却会成为我们人类的灾难。
![]()
这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它更像一场深刻的“尺度失衡”危机,地球物理系统正在以万亿吨、洲际级的宏大尺度发生剧变,而我们人类的认知和应对,却还停留在为电费账单和政治口水仗争吵的微观尺度上。这种巨大的脱节,本身就是灾难。
![]()
A23a只是一个缩影,它的苏醒和狂奔,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物理变化那种令人不安的突然性和巨大动能。放眼全球,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球已经“甩掉”了大约9万亿吨冰。而最新的评估,更是将这个数字推向了骇人的28万亿吨。
![]()
格陵兰和南极,这两个地球的巨型冰库,每年正以数千亿吨的规模在融化。这背后,是一个已经启动的“正反馈”失控程序。
今年9月南极海冰的覆盖面积,降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这就像是地球表面巨大的“反光板”碎裂了。原本能反射太阳光的白色海冰消失,取而代代的是深色的海水。
![]()
深色海水会干什么?疯狂吸收热量。更多的热量导致更多的海冰融化,暴露出更多的深色海水,一个无法停止的恶性循环就此形成。地球系统,已经进入了某种自我强化的失控模式,过去,近海的海冰还像一道护栏,阻挡着内陆的冰盖。现在护栏没了,一切都在加速。
![]()
科学家们一直在警告一个词:“临界点”。这个词听起来很学术,但意思很直白:一旦越过某个阈值,南极冰盖的融化将变得不可逆转,无论我们再做什么,都停不下来了。
那个时候,海平面会上升多少?我们目前在讨论和规划的,是应对2.5到3米的涨幅,但一旦越过临界点,科学家警告,这个数字可能会是超过10米。一个完全重塑世界海岸线的数字。
![]()
行星尺度的宏大变化,听起来很遥远,但它最终会分解为一张张具体的“生存账单”,精准投递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家门口,威胁,正从抽象数据变得切身。
第一份账单是给沿海城市的。上海、广州、深圳、青岛,这些中国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有大片低洼地带。海平面上涨,意味着它们将直面被淹没的风险。这不是危言耸听。
![]()
当然,这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烦恼。在地球的另一端,新加坡和荷兰,这两个以精明和坚韧著称的国家,正在投入巨资修建海堤等防御工程,试图将海水挡在门外。
第二份账单是给内陆的,我们的视线要转向“亚洲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这里的冰川,是亚洲数条大江大河的源头。数据显示,过去三十年,喜马拉雅和昆仑山冰川的消融速度,几乎翻了一番。
![]()
这会带来一种残酷的双重打击。初期融水暴增,下游地区将面临毁灭性的洪水。而几十年后,当冰川彻底萎缩,水源将走向枯竭,威胁整个区域的用水安全。全球大约三分之二的灌溉农业区,都会受到这种冰川退缩和降雪模式改变的冲击。
![]()
第三份账单藏在我们的食物里。让我们回到那座即将融化的A23a冰山。它释放的万亿吨淡水,会瞬间改变周围海域的盐度和温度,这种变化,对于一种微小的生物磷虾是致命的。
![]()
磷虾是南极生态链的绝对起点。没了它,依赖它为食的鱼类、企鹅、海豹都会陷入饥饿。这种扰动会像涟漪一样,通过洋流,最终影响全球的渔业分布。我们餐盘里的海鲜,可能因此变得更少、更贵。
![]()
最后一份账单,是关于我们最基本的口粮。这笔账算起来很简单:全球平均气温只要再升高2℃,就可能导致热带和温带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比如水稻、玉米、小麦的产量显著下降,问题将从“我们今天吃什么”,变成“我们明天还有没有得吃”。
![]()
面对如此清晰的物理信号,如此具体的生存账单,人类社会的集体应对,却显得缓慢、分裂,甚至荒谬。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强大能力,却在最关键的行动上犹豫不决。
这种反差简直是魔幻的。一方面,我们拥有中国的“风云”系列卫星,欧洲的“哨兵”卫星,美国的NASA,我们可以用像素级的精度,实时观察每一块冰层的变化,我们能“看见”地球的呻吟。
![]()
但在另一边,我们的集体行动却笨拙得可笑。一些国家修建海堤,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杯水车薪”,只能延缓,无法根治。我们好像一群拿着高精度显微镜的原始人,能看清病毒的每一个细节,但应对方法却只是跳大神。
![]()
更深层的原因是共识的脆弱和利益的冲突,国际社会在努力,比如设立“世界冰川日”,试图凝聚一点共识,但强大的力量却在另一个方向“猛踩油门”。
美国前政府就曾试图废除环境限制,公开拥抱化石能源。在国际气候谈判的牌桌上,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责任,本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却成了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博弈筹码。
![]()
这种分裂甚至渗透到了对事实本身的认知上。当科学家们拿出冰川消融的数据时,竟然还有阴谋论的声音在质疑,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数据操纵,是不是为了某种地缘政治目的而夸大了威胁。
为什么会这样?一种深刻的认知偏差在作祟,科学家称之为“时差”和“温差”。
![]()
对于太平洋岛国的居民来说,气候危机根本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他们的家园正在被上涨的海水一寸寸吞噬,这是致命的。
![]()
但对于许多生活在发达国家的民众而言,危机感要模糊得多。他们的感受,可能仅仅是夏天变得更热了一点,空调电费变得更高了一些。这种感受并不致命,也就难以激发出同等规模的行动决心。
自然的“快时钟”和人类社会的“慢时钟”,在这里发生了致命的错配。
![]()
这种认知分裂的顶峰,莫过于像特朗普这样的政治人物,公开宣称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当物理世界发出的警报本身,都在人类社会中被质疑真伪时,还谈何有效的集体行动?我们仍在为警报是不是真的、该由谁来回应而争吵不休。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