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深度解读第四篇,接续上一篇内容,继续围绕第三部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和第四部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展开。
十五五规划中与教育相关的内容,标志着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继模仿苏联体制、模仿美国体制之后,出现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变:
中国教育政策从“追赶型”公平导向,升级为“引领型”创新导向, 探索中国自己的教育体制!
一方面,既然中国坚持实体经济立国,打造产业生态系统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双引擎,那么教育就必须服务上述目标, 从现有的学术导向,转向产教融合导向,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中国又要保持社会主义国家底色不变,因此将教育定位为民生与战略的交汇点,培养服务百业千行的创新型人才。
现有的教育体制由于是全方位效仿美国,本质上是为美国的科技和人才战略服务。
由于美国不重视庞大的实体产业根基,只注重少数顶尖的科技产业,又有全球优质人才作为基础,因此只需面向少数精英,打造一条通向顶尖学术研究型人才的成长路径即可,对于大多数人,完全可以搞放任自流的快乐教育, 既方便愚民化统治,又避免了社会内卷。
中国需要的是,向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千行百业输送各个层次的人才,但照搬的是美国精英教育,将美国式精英教育进行全民推广的结果,就是客观上既导致了人才结构性供需失衡,又导致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教育极端内卷化现象。
我们怎么办?
没有任何选择,只能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主化教育发展之路!
这就是十五五规划中指明的教育改革方向!
教育战略重大调整意味着, 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可再按照以往的经验继续搞内卷式教育,而是从今天起就要进行调整,否则将沦为“烂尾鸡娃”,悔之晚矣!
基于“组织变革服务于战略目标”的一般性规律,我们甚至可以大胆预言:
未来五年,国家恐怕会对教育部的职能进行如下重大调整:
将与产业相关的部分职能(职业教育,包括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并入工信部,打造类似德国的二元制教育体系;
与科技创新相关的部分职能(高水平高等教育)并入科技部,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
教育部将主要保留基础教育(中小学幼儿园)部分,并且与民政部形成高效协同,在保证基本教育公平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后备培养梯队,扭转各地顶尖中学越来越普遍的“衡水化”趋势。
一、前文提要:形势任务与核心对策
思路,是立足于独立自主,苦练九阳神功,“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将外部问题转化为内部问题加以解决。与 形成鲜明对比。
规划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内外形势: 国际形势: 安全为先,机遇与挑战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规划文件首次将安全置于发展之前,表明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明确“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基本原则,要求“在发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谋发展”,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突出安全的先决性,并将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经济增长目标直接绑定。
“世界经济动能不足”这一提法,也是在规划文件中首次提及。
规划给出的解法, 与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题“创造性破坏”遥相呼应,规划中关于科技创新的部分,正是中国版的、在国家战略层面引导和驾驭“创造性破坏”的蓝图。创新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安全问题。确保关键领域的安全,是为“创造性破坏”过程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避免在转型期被外部冲击打断。
以上应对思路,体现出《孙子兵法》的战略核心: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可胜在己,不可胜在敌” 国内形势:人口!人口!还是人口!
在“十五五”规划中,人口问题已被视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变量,它 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 ,必须将其置于经济、科技、社会、安全等所有重大决策的中心位置进行通盘考量。这标志着,中国的发展战略正在从适应“人口红利”转向驾驭“人才红利”和应对“长寿时代”,这是一次深刻的发展范式调整。
规划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核心主题,强调其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规划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置于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的 核心,两者 互为表里,相互支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双引擎:产业体系为科技应用提供场景和需求,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和引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