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见过太多创业者,一开始激情万丈,三五年后却原地踏步。有人困在“赚点小钱就躺平”的舒适圈,有人卡在“业务扩张就失控”的瓶颈里。其实,创业就像升级打怪,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做对了,小生意能做成大事业;做错了,越努力越迷茫。
这让我想起一个财富增长的四阶段框架:从0到30万的“第一桶金”,从30万到300万的“个体公司”,从300万到1000万的“公司化运作”,再到1000万到1个亿的“模式复制与资本化”。每个阶段的突破核心,藏着赚钱的底层逻辑。
第一阶段:0 - 30万,突破销售关——创始人必须成为首席推销员
这个阶段,别谈什么“商业模式”,先活下来再说。30万是什么?是团队半年的工资,是第一个像样的办公室租金,是启动业务的“种子资金”。但钱从哪里来?别幻想着靠产品说话,创始人自己就是最好的“产品”。
我见过太多技术型创业者,产品做得天花乱坠,却不会卖。客户来了,说得全是技术参数,客户听得云里雾里;签合同的时候,又不好意思谈钱,生怕吓跑客户。结果呢?技术再好,没客户买单,只能当“实验室成果”。
这个阶段的核心,就是突破“销售关”。创始人必须冲在前线,亲自谈客户、跑业务。不是让你当“卖货郎”,而是要通过销售,验证三个关键问题:市场是否真的需要你的产品?客户愿意为什么买单?你能赚到钱吗?
第二阶段:30万 - 300万,从“卖苦力”到“卖产品”——建立可复制的业务模型
有了第一桶金,别急着扩张。这时候最危险的,就是“路径依赖”。比如,你靠给大公司做定制化服务赚了100万,下意识觉得“定制化就是我的商业模式”。结果,团队越做越累,利润越来越薄——因为定制化永远依赖创始人的时间和精力,无法规模化。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建立“可复制的业务模型”。简单说,就是把“卖苦力”变成“卖产品”。这里的“产品”,不只是实物,也可以是服务、课程、软件……关键是要有三个核心能力:
1. 产品化
把定制化服务拆解成标准化模块。比如,给大公司做的定制培训,可以拆解成“新人入职培训包”“管理能力提升包”“领导力特训包”,每个包都有固定课时、内容和交付标准。这样,初级讲师也能快速上手,不用事事依赖创始人。
2. 拉新能力
没有持续的客户,业务就是无源之水。这时候需要建立“获客飞轮”:通过内容(公众号、短视频、直播)吸引潜在客户,用低价体验课筛选精准客户,再用高价值产品实现转化。比如,某知识付费平台先用“9.9元职场干货课”引流,再推荐999元的“系统课”,最后推出19999元的“导师一对一”,层层递进,把客户留在生态里。
3. 交付体系
产品做不好,客户不回来;交付跟不上,口碑全毁掉。这时候要建立“傻瓜式交付流程”:从客户下单到售后反馈,每个环节都有SOP(标准操作流程)。比如,某烘焙品牌把蛋糕制作分成“原料准备-烘焙-装饰-包装-配送”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详细到分钟的流程表,新员工培训一周就能上岗,保证全国300家门店口味一致。
第三阶段:300万 - 1000万,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搭建可支撑增长的人才体系
钱多了,业务大了,创始人最大的焦虑是:“团队跟不上”。以前自己能扛的活,现在交给下属,要么做不好,要么做不快。本质上,这是“人才体系”的问题——没有匹配业务增长的团队,再多的机会也抓不住。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搭建“可支撑增长的人才体系”。不是简单招人,而是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1. 招对人
别再盯着“性价比”,要招“能扛事”的人。比如,招销售负责人,不要只看简历上的“曾做到千万业绩”,更要看他“带过多少人”“建立过什么可复制的销售体系”。因为这个阶段需要的,是能建立“销售军队”的将才,不是单打独斗的猛将。
2. 建制度
人多了,不能靠创始人“拍脑袋”管理。要建立“责权利”对等的体系:比如,销售团队按“业绩提成+项目奖金”双轨制,既激励个人业绩,又鼓励团队协作;产品部门按“项目制”考核,完成一个产品迭代,团队整体拿奖金。让每个岗位的人都知道:我做什么,能拿到什么,做得好还能得到什么。
3. 育文化
钱多了,团队容易“分心”。有人想躺平,有人想单飞,有人想划水。这时候需要建立“价值观筛选机制”:比如,晨会必讲“客户第一”,季度会必评“价值观之星”,让认同公司文化的人得到奖励,不认同的人自然离开。文化不是口号,是把“我们是谁”刻进每个员工的日常行为里。
第四阶段:1000万 - 1个亿,从“赚辛苦钱”到“赚资本钱”——实现模式复制与资本化
到了这个阶段,业务模型已经跑通,团队也磨合成熟。这时候,赚钱的核心是“复制”和“杠杆”:把成功的模式复制到新市场、新产品,同时引入资本的力量,实现指数级增长。
1. 模式复制
别小看“复制”二字。我见过太多企业,辛辛苦苦做到5000万,却卡在“亿元大关”——因为复制不了。比如,某区域餐饮品牌,本地做得风生水起,一到外地就水土不服。为什么?因为没建立“可复制的单店模型”:从选址到装修,从供应链到人员培训,每个环节都没有标准化手册,全靠店长“自由发挥”。
好的复制,是“中央厨房式”的:总部输出标准化流程(比如,菜单、服务、管理),地方门店只需要“按图施工”。比如,某奶茶品牌,从第一家店开始,就建立“数字化运营系统”:从原料订购到员工排班,全部线上化。扩张到1000家店时,总部只需要增加几台服务器,就能管理全国门店。
2. 资本化运作
当业务模型能复制,就有资格讲“资本故事”。但别以为资本是“救命稻草”,它是“加速器”——用得好,一年抵三年;用不好,万劫不复。
引入资本前,先想清楚三个问题:
你要什么?是快速扩张?还是技术升级?别为“钱多”而融资,要为“战略目标”而融资。
你能给资本什么?是高增长?还是强壁垒?资本不是慈善家,要让投资人看到“退出路径”——比如,3年内上市,或者被大公司收购。
你愿意见谁?不同资本有不同的偏好:VC看重高增长,PE看重稳定现金流,战投看重产业协同。找对资本,比找对伴侣还重要。
从0到1个亿,本质是“能力匹配增长”
回顾这四个阶段,你会发现:每个阶段的突破核心,都是在解决“能力匹配增长”的问题:
第一阶段,匹配“生存”:先活下来,再谈发展;
第二阶段,匹配“效率”:把苦力活变成标准化产品;
第三阶段,匹配“规模”:用团队支撑业务扩张;
第四阶段,匹配“杠杆”:用复制和资本实现指数级增长。
创业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阶段都有关键任务。做对了,小生意能做成大事业;做错了,大机会也会变成大危机。记住:赚钱的本质,不是“追逐机会”,而是“匹配阶段”。当你的能力,刚好托住增长的重量时,财富自然水到渠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