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广播电视局 认真落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出的“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优环境”的要求,深入实施全省广电视听提质创优工程,全省精品创作量质齐升。
抓好选题、加强管理
以系统思维筑牢精品创作根基
做大做优“辽字号”选题库。围绕重大主题、重要节点和特色题材,自下而上组织全省广电媒体和社会影视机构,立足各自实际进行谋划;在此基础上,自上而下逐一从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把关,形成了160多个项目,覆盖文艺节目、纪录片、广播剧、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等题材类型。
分级分类实施动态管理。对入库的项目,首先实施“分层次管理”,确定“重大”“重点”“有潜力”和“一般”4个层次,分别明确职责和权重。其次实施“重点项目包干制”,定人、定任务、定责任,切实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在关键点、要害处,不断提升选题的落地率、精品率。最后实施动态管理,周期性进行调度评估,根据实际新增有潜力的项目,及时淘汰无法完成的项目,适时进行讲评和引导,推动精品创作压茬推进、源源不断。
![]()
守正创新打造精品力作。自今年初以来,多部作品叫好又叫座。《2025辽视春晚》持续蝉联全国卫视春晚同时段收视冠军;电视剧《以法之名》全媒体播放量累计破15.9亿;纪录片《候鸟的旅行箱》单集境内单一平台最高播放量202万,境外单一平台最高播放量272万;重大理论文献纪录片《东北抗联》全国累计收视2064万人次;跨省联合推出的新闻专题片《挺起不屈的脊梁》在辽、湘两省卫视同时播出。
![]()
选准赛道、优化服务
以创新思维激活精品创作动能
“便捷化”优化营商环境。搭建省级微短剧审核平台,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积极推进影视勘景平台建设,囊括全省14个地市的优质取景点位,大大降低影视团队勘景成本。
“差异化”建好基地园区。成立辽宁省网络视听协会,鼓励和支持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各有特色的基地园区。目前已建成的中视纵横辽宁微短剧文化产业基地、云创未来短视频产业园区、文体法三创实践基地各具特色。
“专业化”加强专家指导。加强专家库管理,在园区试点设立专家服务站,通过下放二级、三级管理员账号,实现审核服务“就近办、专业办”。针对项目实际,组织行业专家参与规划备案审核,推动创作引导、告知承诺、要件提示等工作前移,有效规避因内容偏差导致的后期修改耗时。
![]()
自今年初以来,辽宁新增节目制作机构312家,其中外省来辽企业142家;《沈阳1931》等重点微短剧创投工作进展顺利,开拍数量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练强内功、借足外力
以开放思维汇聚精品创作合力
深挖特色资源。用好辽宁丰富的文化资源,系统梳理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抗日战争起始地等红色“六地”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特色题材,鼓励各级各类创作团队从中汲取灵感,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型IP。
强化人才支撑。一方面,积极搭建平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沈阳举办马栏山智慧融媒创造营“东北三省一区专场”活动、“提质创优专题培训班”。前往长沙举办“推动辽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研修班”,组织引导一线创作人员对标行业翘楚,学习经验、更新观念、增强本领。另一方面,强化激励引导,大力支持领军人才参与承担重大课题、重要项目、重点创作,积极扶持青年英才开展创作研究、考察调研、实践锻炼。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培优行动,在职称评审中予以倾斜,进一步树牢“大抓创作、多出精品”的鲜明导向。
![]()
拓宽传播渠道。在大力争取广电总局、协会及中央媒体、头部平台大力支持的基础上,积极与兄弟省份寻求合作。一方面,加强“多省联动”,与吉、黑、蒙、湘签署《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备忘录》,围绕发挥五省区广电媒体优质资源的牵引作用,打造联合传播矩阵。另一方面,促进“南北互动”,与湖南省广播电视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10余个具体合作项目,联合推出新闻专题片《挺起不屈的脊梁》、微短剧《报告班长,山河无恙!》等重点作品,通过两省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