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14亿人口数字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这庞大的人口基数曾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资本,支撑起了从古至今的辉煌工程与经济奇迹。
可现在,新闻头条却频频闪现“人口危机”字眼。
奇怪的是,美国不到3.5亿人口,俄罗斯甚至不足1.5亿,他们似乎并不像我们这样忧心忡忡。
为什么拥有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称号的中国,反而陷入了深深的人口焦虑中?
![]()
美俄的政策
要解开人口焦虑的密码,得先看清美俄手里的“底牌”,这两张底牌,中国还真没法复制。
美国的移民政策在里面起了大作用。
![]()
每年合法移民净流入能超100万,到2020年的时候,移民在劳动力市场的占比都达到17%了,刚好能对冲本土1.64的低生育率带来的劳动力缺口。
不仅如此,哪怕是争议挺大的非法移民,客观上也帮了不少忙。
![]()
美国农业里差不多80%的工人都来自国外,其中近一半没合法身份,像加州、得州的建筑工地上,移民占比都超四成。
这些人干了很多美国人不愿干的底层活,比如种地、端盘子,反而把农业、服务业的基础用工成本给降下来了。
![]()
除了移民,美国还看重高端人才的“提质”。
硅谷差不多60%的初创企业,要么是移民创办的,要么是移民后代搞起来的,不少科技巨头能起来,都离不开这些外来人才。
![]()
为了留住他们,美国在绿卡审批上也很灵活,常规周期3-5年,高技术人才还能走加急通道。
2022年就吸纳了130万高技术移民,这些人直接撑起了占GDP30%的科技产业,慢慢就形成了“人才进来→产业升级→经济变好→吸引更多人才”的良性循环。
![]()
而且美国的产业结构也帮了大忙,它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和服务业,像半导体、生物医药这些科技产业,还有航空航天这类高端制造业,拼的从来不是人多,而是人才质量和技术突破。
更何况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它经济里占比还不到10%,就算偶尔某个领域缺人,也能靠技术补上。
![]()
比如农业,自动化率都超90%了,无人机播种、机械采收早就普及了。
根本不用像中国那样,得靠大规模劳动力才能撑起产业运转,这一点确实让它在人口问题上少了不少压力。
![]()
再说说俄罗斯的情况,它跟美国走的路完全不一样。
俄罗斯总人口才1.45亿,却要分布在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算下来人口密度只有8.4人/平方公里,还不到中国148人/平方公里的零头。
而且人口分布特别不均,75%的人都挤在欧洲部分,西伯利亚60%的土地因为太冷太偏根本没法住人,这本身就给人口管理出了难题。
![]()
更麻烦的是,它还面临低生育率和高死亡率的双重夹击。
总和生育率才1.5,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2.1,男性平均寿命更是只有65岁,酗酒是导致早亡的主要原因,这两下一叠加,人口自然增长长期没什么动力,总量一直在慢慢减少。
可别小看俄罗斯的应对办法,它靠的是“资源换空间”,这招还真挺管用。
![]()
俄罗斯经济特别依赖石油、天然气出口,这两项占了GDP的30%,更是拿了财政收入的50%,而能源产业属于典型的“花钱买设备、不用多雇人”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不用靠大量劳动力就能创造高产值。
![]()
不仅如此,军工、冶金这些重工业在它经济里占比也超20%。
这些行业同样不缺人,哪怕只有60%的人口参与经济活动,也能维持国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人口不足的压力就这样被丰厚的资源优势给盖住了。
![]()
当然,光靠资源也不够,俄罗斯还搞了定向移民来补缺口。
比如针对远东地区资源多但人少的问题,政府推出了“远东开发计划”,只要愿意去定居的移民,人均能拿到10万元补贴,就是想把人往资源产区引。
![]()
同时它还重点吸纳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这些独联体国家的俄语人口。
毕竟语言相通、文化相近,这些人能快速上手工作,每年差不多能有20万的移民净流入,刚好补上能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核心领域的劳动力缺口,避免了关键产业没人干活的麻烦。
![]()
不是人少,是“结构拧巴”
其实咱们的焦虑从来不是“14亿人不够用”,而是人口结构像串“拧巴的项链”,各个环节都卡着壳。
首当其冲的是“生不动”的死结。
![]()
国务院2024年10月刚出台《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可为啥大家还是不敢生?
一线城市养个孩子到大学毕业要100-150万,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40%,学区房房价收入比高达15,远超国际警戒线的6。
![]()
更现实的是职场压力:996工作制下年轻人月均加班超100小时,女性生育后晋升率降40%,超50%的职场女性怕失业不敢生二孩。
2024年就算有了生育补贴和个税抵扣新政,这些“硬成本”不降,生育率很难抬头。
![]()
接着就是一边是劳动力短缺,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跌到4.2%的20年新低,纺织、电子组装等产业25%的产能都跑到越南去了。
另一边是人才浪费,2024年理工农医毕业生虽有314.5万人,可职业教育跟不上,3000万技术工人缺口补不上。
![]()
更糟的是区域失衡:上海有的地方每平方公里挤4万人,西藏、青海不足10人。
东部学区房15万/平,西部农村学校校均人数不到50人,资源错配让14亿人的优势打了折扣。
![]()
最棘手的是“养不起”的压力。
“421家庭”模式下,一对夫妻要养4个老人1个孩子,35岁以下年轻人每月养老支出占收入35%。
2023年社会零售总额增速只有5.2%,很大程度是被“养老育幼”的压力憋住了。
![]()
更关键的是公共服务跟不上:儿科医生缺20万,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才30%,智能养老设备农村普及率不足10%,“一老一小”的服务缺口就超2万亿元。
这些民生短板,比单纯的人口数字更让人焦虑。
![]()
好在焦虑不是绝望,从2024年的政策动向看,中国正在走一条和美俄都不同的破局路:不靠移民,不靠资源,靠“人口质量升级”。
![]()
破局进行时
国务院刚出台的新政里,不仅要扩大生育保险覆盖到灵活就业人员,还明确要建生育补贴制度,托育机构政府定价每小时不超20元。
深圳已经试点企业育儿假补贴,覆盖150万人;上海居住证转户籍从7年缩到5年,长三角、珠三角搞“租房即落户”。
![]()
同时,严惩职场性别歧视,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和就业权。
这些政策虽不能立竿见影,但至少在拆“高成本”的墙。
![]()
解决了“生”的顾虑,产业端马上跟上做支撑。
现在银发经济规模已经冲到4万亿元了,照这势头2030年奔着10万亿去,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适老化改造是块大蛋糕,2025年老年智能家居市场就能有500亿规模;旅居养老更火,2023年老年旅游人次直接涨了25%。
就连AI健康管理,老年用户占比都达到40%,老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正变成新商机。
![]()
与此同时,制造业这边也在靠技术升级破解用工难题,工厂里的“机器换人”早就不是新鲜事了,
2023年工业机器人密度已经达到322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就算低端劳动力少了也不怕。
![]()
而且不是光换机器就完了,还搭了“新技能劳动力”培训体系,目标5年内让2000万产业工人升级技能。
这样一来,“中国制造”往“中国智造”转才有底气,之前愁的“招工难”和“就业难”错位问题也能慢慢化解。
![]()
说到底,14亿中国的人口焦虑,本质是“大而不强”的发展阵痛。
美国靠移民红利,俄罗斯靠资源红利,而我们正在经历从“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艰难转身。
这个过程必然会有阵痛,但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