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爷,你最近怎么气色好了不少?”早晨,邻居们看到68岁的张大爷在小区里健步如飞,都忍不住打趣几句。说起来,张大爷半年前身体还不太好,高血压十多年,常常头晕耳鸣,家人每天都为他的健康担忧。
直到上次做健康科普讲座时,社区医生透露了一个简单又实用的小窍门,只要把厨房里的普通食盐换一下,就有可能大幅降低中风和死亡风险。
![]()
这句话让张大爷放在了心上。半年后,张大爷不但血压明显平稳,睡眠也有了改善。于是,邻居们忍不住好奇:“换个盐,真有这么厉害?”
其实,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日常用盐管理得好坏,和我们的脑血管、心脏健康息息相关。而且,尤其是高血压、中老年人,还有那些家族有中风史的人。
今天为啥这么建议你“换盐”?背后到底有什么科学证据?究竟该怎么换、换哪种盐?尤其是第一个误区,绝大多数人都搞错了。
我们平时常说的“盐”,其实即“钠盐”,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摄入过多的钠离子,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升高血压,进而大大增加中风、心脏病、肾病等多种慢性病风险。
202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了中国大规模队列研究,结果令人震惊:中国成人平均每天摄入盐量超过10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5克,而这种长期高钠饮食,与卒中风险增加54%密切相关。
![]()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不怎么咸,没事吧?”其实,很多家庭煮菜时用盐量远比你以为的多。
更危险的是,高钠饮食的危害在于“潜移默化”,你的血压可能已经悄悄飙高,而你自己却浑然不觉。就算没有高血压史,只要长期高盐饮食,脑血管壁负担增加,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正是中风的“隐形推手”。
简而言之,控制盐的摄入、把家里的盐“换掉”,并不是玄学,而是有确切科学证据支持的一种脑卒中和死亡风险干预策略。那么,到底换什么盐?到底哪些人必须重视?
全家都吃普通食盐不换,会有什么潜在隐患呢?一项涉及2万多名中国中老年人的随机对照实验(NEJM, 2021),对比了“低钠盐”和普通食盐在健康上的差异。结果发现:
长期使用低钠盐(即将食盐中的部分钠替换为钾)。中风发生风险下降了14%;全因死亡率降低12%;血压平均每减少1克钠摄入,收缩压下降2-3mmHg;更令人意外的是,低钠盐对65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既往有卒中家族史的人群,降风险效果最明显。
![]()
很多人担心,“加了钾的盐有安全隐患吗?”权威研究显示:对于没有重度肾功能障碍的人群,低钠盐(一般为70%氯化钠+30%氯化钾的小比例混合)安全性极高,还能帮助补钾、平衡体液。
中国疾控中心顺义心血管健康队列科研数据显示:只要每天把普通盐换成低钠盐3个月,55-75岁人群的血压平均下降了5-7毫米汞柱,而且用药量随之减少。
![]()
值得注意的是,钾摄入不足还是中国人卒中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低钠盐,既控盐又补钾,真是“一箭双雕”,对于易感人群意义重大。
家里“换盐”,不是随便买点“低钠盐”就完事了。正确姿势如下:
首选购正规低钠盐,包装上有明确氯化钠/氯化钾成分标识,“部分减钠型”或者“低钠高钾盐”为最佳优选。正规超市、药房均有售,价格约是普通食盐2-3倍,但健康收益远超花的钱。
逐步替换过渡:刚开始可将普通盐和低钠盐混用,1:1比例混合,逐步过渡至完全替换,口味上更易适应,家人接受度也更高。
搭配“少盐饮食”习惯。无论哪种盐,坚持每日家中总用盐量≤5克/人(普通小勺约一平勺),用控盐勺更直观,减少腌制、重口味菜肴,更适合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家庭。
特殊人群谨慎选择:如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或高钾血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盐。普通健康人群,甚至是高血压、糖尿病人,则大多适宜低钠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