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筑牢校园环保教育阵地,近日,北门社区网格中心联合辖区共建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北门里小学的学生们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 环保理念入童心”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理论科普+知识互动+实践体验”的三维模式,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教育课,让家校社联动在实践中焕发别样光彩。
“大家知道我们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吗?这些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分解要经过哪些过程呢?”活动伊始,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工作人员以一连串贴近生活的问题开篇,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科普宣讲环节,工作人员结合精心准备的图文资料,从垃圾的产生源头、日常流动路径到不同类型垃圾的自然分解周期,进行了系统且生动的讲解。当听到“一个塑料瓶自然降解需要450年,一节干电池会污染1平方米的土地”时,同学们纷纷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对“垃圾围城”的危害有了直观认知。
![]()
在垃圾分类核心知识讲解环节,工作人员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用“可回收物是‘宝’,有害垃圾是‘毒’,厨余垃圾是‘肥’,其他垃圾是‘废’”的顺口溜,将复杂的分类标准简化成易懂的口诀。为了检验学习成效,现场还开展了“垃圾分类知识考一考”互动环节,工作人员随机抛出“废旧课本属于哪类垃圾?”“过期药品该投进哪个颜色的垃圾桶?”等问题,同学们举手抢答,反应迅速、答案准确,现场掌声此起彼伏。答对的同学获得了环保小书签作为奖励,在欢乐的氛围中夯实了分类知识。
理论学习终要落地实践。科普宣讲结束后,网格员和执法局队员带领同学们来到辖区广场,开展“清洁家园我先行”志愿活动。同学们手持垃圾袋、夹子等工具,化身“环保小卫士”,认真清理广场上的纸屑、果皮、塑料瓶等垃圾,并按照刚刚学到的分类知识,将收集的垃圾准确投放到对应的分类垃圾桶中。“以前不知道捡垃圾还要分类,现在我知道了,要把塑料瓶放进蓝色垃圾桶里!”五年级的李同学一边投放垃圾一边说道。路过的居民看到孩子们认真的模样,纷纷点头称赞,不少家长也主动加入清洁队伍,形成了“家校社同参与”的温馨画面。
“这次活动把课堂搬到了实践中,让孩子不仅学会了垃圾分类知识,更培养了环保责任感。”北门里小学的班主任王老师表示。未来,北门社区网格中心将持续联合共建单位,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活动,让环保理念从校园延伸到家庭、覆盖到社区,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良性循环,为建设绿色和谐社区奠定坚实基础。
(供稿单位:济宁市任城区古槐街道北门社区网格中心 马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