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CBS《60分钟》的演播室里,一场约70分钟的采访引发了全球关注。
![]()
不是因为采访中有惊天爆料,也不是因为主持人的犀利追问,而是受访者特朗普。
这位美国政坛的焦点人物,在短短一个多小时里,足足提到了中国41次。
平均不到两分钟就提一次中国,这个频率让不少人疑惑,特朗普为啥揪着中国不放?他又对中国说了些什么?
![]()
![]()
为啥盯着中国?
特朗普这41次提中国,绝不是随口说说。
先说说美国的选举的事,他们历来有个“套路”,当国内问题不好解决的时候,塑造一个“外部目标”,往往能快速凝聚支持者。
特朗普深谙此道,而中国,就是他眼中最能调动选民情绪的“话题点”。
![]()
美国现在国内的情况不算乐观,政府停摆已经打破特朗普上一任期的35天纪录,不少公职人员停薪,民生相关的政策推进卡壳。
联邦债务突破37.2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普通家庭因为物价上涨,一年要多花1200美元。
中西部的农场主们失去了不少海外订单,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一直没解决。
![]()
这些问题盘根错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更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但选民要的是“态度”,是“有人为他们发声”。
特朗普把这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频繁提中国,其实是在给选民传递一个信号:“我知道你们过得不容易,这些问题都和中国有关,我会帮你们应对”。
![]()
对于支持他的核心选民来说,这种直接的“站队”比复杂的政策分析更管用。
他们不需要知道债务问题的深层原因,也不需要了解供应链的复杂逻辑,只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发泄情绪,而特朗普正好给了他们这个目标。
![]()
再说说特朗普一直主推关税政策,而这个政策的核心针对对象就是中国。
眼下,美国最高法院马上要对“总统是否有权征收高额关税”给出最终答案,这直接关系到特朗普政策的合法性。
在这个关键节点,他在全国性的电视节目里频繁提中国,其实是在给最高法院“施压”,也是在给美国民众“洗脑”。
![]()
他反复强调“关税是必要的代价”,说“没有关税,美国经济就会出问题”,本质上是在营造一种舆论氛围:不管最高法院怎么判,他的关税政策都是为了美国好。
如果最高法院支持他,那他就顺理成章地推进政策;如果不支持,他也能借着已经营造起来的民意,继续推行自己的主张,甚至把“最高法院不支持”包装成“阻碍美国变好”。
![]()
除此之外,美国两党之间的博弈也让“中国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民主党那边一直在攻击特朗普的政策“无效”,说他的关税让美国消费者买单、让企业受损。
特朗普反过来频繁提中国,也是在和民主党“对线”:“你们说我政策不好,那你们倒是说说,怎么应对中国这个‘竞争者’?”
![]()
把话题从“政策有效与否”转移到“谁更能应对中国”,这正是特朗普的高明之处。
毕竟在“对华态度”上,美国两党分歧不算大,而特朗普的强硬姿态,反而能吸引更多中间选民。
![]()
![]()
一边夸一边防?
特朗普提到中国的41次里,有不少看似矛盾的说法。
他会说“中国的稀土产业值得美国学习”,转头又说“美国必须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他承认“中国是强大的竞争者,谈判起来很强硬”,但又呼吁盟友一起推进“去中国化”。
这种“左右横跳”的表态,其实不是特朗普说话没逻辑,而是他在讨好不同的选民群体。
![]()
特朗普提到“中国稀土产业值得学习”,这话其实是有现实依据的。
稀土是现代工业的“必需品”,不管是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还是各种精密设备,都离不开稀土。
而中国掌握着全球90%的精炼稀土产量,尤其是在提纯、加工这些核心环节,优势非常明显。
![]()
2025年10月,中国宣布对稀土出口实施更严格的管控,这让美国一下子慌了神。
美国不是没想过自己建稀土产业链,但谈何容易?建工厂、搞技术、培养人才,至少需要10年时间,而且成本是中国的好几倍。
特朗普作为商人出身的政客,很清楚美国在这方面的短板,所以他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优势。
![]()
但他夸中国,不是真的想向中国学习,而是为了讨好美国的制造业和科技企业。
这些企业需要稀土,也需要和中国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特朗普的这番表态,是在告诉他们:“我知道你们的难处,我不会一味地和中国对着干,会为你们争取合作空间”。
尤其是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和跨国企业,他们在华有大量投资和业务,特朗普的“温和表态”能安抚他们的焦虑,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不会被过度牺牲。
![]()
再看看他“防中国”的部分。
他喊“去中国化”、说“中国是威胁”,主要是说给美国的蓝领工人和保守派选民听的。
这部分选民大多集中在铁锈地带,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被中国“抢走了”,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优势让美国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特朗普的强硬表态,正好击中了他们的痛点。
![]()
他说“要对中国产品加关税,保护美国工厂”,说“要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给大家创造就业机会”,这些话虽然听起来美好,但现实中很难实现。
美国的人工成本、产业链配套都不如中国,制造业回流谈何容易?
![]()
但对于这些选民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能不能实现”,而是“有人愿意为他们争取”。
特朗普的强硬姿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被重视了,自然会支持他。
这种矛盾的表态,本质上是一场“精准营销”。
![]()
特朗普就像一个推销员,面对不同的客户,说不同的话。
对需要和中国合作的企业,他就说“合作比对抗好”;对反感中国的选民,他就说“要强硬应对中国”。
通过这种方式,他既能争取到企业界的支持,又能稳住核心选民,可谓“一箭双雕”。
![]()
![]()
真能让美国“变好”吗?
特朗普在采访中反复强调,他的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让美国“变得更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频繁打“中国牌”,并没有给美国普通民众带来多少实际好处,反而让不少人承受了额外的压力。
首先是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对进口商品征税,而这些税收最终都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
![]()
根据相关数据,关税政策实施后,美国家庭一年要多花1200美元,相当于每个月多支出100美元。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原本就紧张的生活压力更大了。
![]()
其次,对于美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关税政策更是“雪上加霜”。
很多中小企业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征关税后,他们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要么提高产品价格失去竞争力,要么维持价格压缩利润,不少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而那些大型跨国企业,虽然实力更强,但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
还有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们,他们一直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但特朗普的对华政策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之前,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重要进口国,大豆、玉米、小麦等都有大量出口到中国。
![]()
但随着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减少了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导致美国农场主的农产品滞销,价格暴跌。
很多农场主不得不申请政府补贴,才能维持经营,不少人甚至破产离场。
![]()
除了对美国国内的影响,特朗普频繁打“中国牌”也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冲击。
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产品的生产都需要多国合作,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特朗普呼吁“去中国化”,让不少企业陷入了“两难”:要么跟着美国“去中国化”,增加生产成本;要么坚持和中国合作,面临美国的政治压力。
![]()
这种不确定性让全球贸易变得更加混乱,也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而面对特朗普的频繁提及,中国的反应却显得格外冷静。
中国外交部只是简单回应:“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
![]()
其实,特朗普心里也清楚,光靠提中国是解决不了美国的根本问题的。
美国的债务危机、产业空心化、社会分裂等问题,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需要的是系统性的改革,而不是简单地找一个“外部目标”来转移矛盾。
但对于特朗普来说,选举在即,他需要的是快速见效的“政治手段”,而“中国牌”正好能满足他的需求。
![]()
结语:
“中国牌”救不了美国,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70分钟提中国41次,特朗普不是真的想和中国对话,也不是真的认为提中国就能让美国“变好”,而是想借着“中国议题”拉选票、转移矛盾、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赢才是大势所趋。
一味地搞对抗、搞“去中国化”,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未来,不管美国的选举结果如何,“中国议题”可能还会被频繁提及。
![]()
但真正能让一个国家“变好”的,从来不是靠抹黑别人、转移矛盾,而是靠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美国如果真的想“变得更好”,或许应该少打一些“中国牌”,多花点心思解决自己的问题。
毕竟,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赢得真正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