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记得:1不去,2不吃,3事不能做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礼记·月令》《诗经·豳风·七月》《论语·学而》《地藏菩萨本愿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天地间总有一股肃杀之气悄然而至。这一天,不是什么迷信的日子,而是千百年来老祖宗传下来的寒衣节。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与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只是这个"鬼"字,并非什么可怕的东西,说的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思。十月初一,天气渐寒,活人要添衣御寒,逝去的人也需要"寒衣"过冬。

《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始裘。"意思是说,到了十月,连天子都要穿上皮裘了。民间百姓更是如此,这时候不光自己要添衣保暖,还要想着那些已经离开的亲人。可这样一个充满孝道和感恩的节日,为何又有那么多讲究?那"1不去,2不吃,3事不能做",到底是什么道理?

这些禁忌,不是无端生出来的,都有着深刻的缘由。想要明白其中道理,还得从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说起。



说起寒衣节的由来,民间流传最广的,当属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相传秦朝时,有个叫范喜良的书生,为了躲避徭役,逃到了孟家花园。正巧被孟老爷的女儿孟姜女看见。孟姜女见范喜良一表人才,又有才学,便与他私定终身。可好景不长,两人成亲还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官兵抓去修长城了。

一晃就是一年多过去。眼看着秋去冬来,孟姜女日夜牵挂着丈夫,心想他在长城那边,天寒地冻的,身上那件单薄的衣服怎么能御寒?于是,孟姜女亲手缝制了一件棉衣,决定千里迢迢送到长城去。

这一路走来,孟姜女吃尽了苦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双脚都磨出了血泡。好不容易到了长城脚下,打听到的消息却如晴天霹雳——范喜良早已因为过度劳累,死在了工地上,尸骨被埋在了长城墙下。

孟姜女悲痛欲绝,扑到长城墙根下,放声大哭。这一哭,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她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竟然把长城哭倒了一大段,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骨。孟姜女抱着丈夫的遗骨,痛不欲生。她把自己千辛万苦带来的寒衣,披在了丈夫已经冰冷的身上,然后投海自尽,追随丈夫而去。

后人为了纪念孟姜女这份至诚至孝的情怀,就把农历十月初一定为寒衣节。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为逝去的亲人送上寒衣,表达哀思。

这个故事虽然凄美,可寒衣节的真正源头,还要往前追溯。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到了九月,就要开始准备过冬的衣服了。到了十月,天气更冷,不光活人需要厚衣御寒,祭祀祖先时,也要焚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也能过个暖和的冬天。

儒家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论语·学而》中,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远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寒衣节,正是这种孝道精神的延续。

不光儒家重视,道家也有类似的说法。《道德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生死轮转,自有定数。人活在世上,要懂得敬畏天地,尊重生命,对逝去的亲人保持敬畏和追思之心。

佛家更是讲究因果轮回。《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地藏菩萨曾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怜悯一切众生,特别是那些在地狱中受苦的亡魂。每逢祭祀之日,阳间的子孙为先人做功德、烧纸钱,都能让亡者得到利益,减轻业报。

寒衣节这一天,老百姓要做的事情很多。天还没亮,就要起来准备祭品。有的在家门口烧纸,有的要到坟地去祭拜。按照传统,祭祀时要准备五色纸,剪成衣服的样子,还要准备一些冥币。烧的时候,要一边烧一边念叨,告诉先人:"天冷了,给您送衣服来了,您在那边要穿暖和些。"

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不光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孝道的传承。



可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节日,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禁忌呢?

老人们常说,寒衣节这天,有"1不去,2不吃,3事不能做"的讲究。这"1不去",说的是什么地方不能去?

答案是:不去阴气重的地方。

什么叫阴气重?比如坟地、荒郊野外、废弃的老宅子、医院太平间这些地方。寒衣节这一天,阴阳交界,阴气最盛。《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的阳气很重要,要好好保护。特别是老人、小孩、身体虚弱的人,阳气本就不足,这一天要是去了阴气重的地方,容易受到影响,回来后可能会生病。

当然,扫墓祭祖的除外。祭祖是孝道,是应该做的。可去了之后,要尽快回来,不要在墓地久待。回家之后,要在门口跨过火盆,或者用艾草熏一熏身子,这是为了除掉身上沾染的阴气。

老一辈人讲究,寒衣节这天,天黑之前必须回家。太阳一落山,阴气就起来了。这个时候在外面逗留,对身体不好。特别是走在野外,看见什么飘忽不定的东西,千万不要回头,也不要随便答应别人的呼唤。

这些讲究听起来好像很玄乎,其实都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十月初一,秋冬交替,天气骤变,早晚温差大。坟地、野外这些地方,往往空旷潮湿,风大阴冷。身体弱的人去了,确实容易感冒生病。古人不懂现代医学,就用"阴气"来解释,要大家注意保护身体。

再说这"2不吃"。

第一样不吃的,是别人家祭祀过的食物。

寒衣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祭品。有的蒸馒头,有的做米饭,有的炖肉,摆在供台上供奉先人。祭祀完了,这些食物按理说是可以吃的,叫"吃福"。可有个讲究,只能吃自己家祭祀过的,不能吃别人家的。

为什么?因为每家祭祀的对象不同,每家的先人不一样。你吃了别人家祭祀过的东西,等于是抢了别人家先人的福气,对自己家的先人不敬,对别人家的先人也不敬。

《礼记·曲礼》中说:"凡祭,必有礼。"祭祀是很严肃的事情,不能随便。每家都有每家的规矩,每家都有每家的先人。你尊重别人家的祭祀,别人家的先人也会保佑你。要是不懂规矩,乱来一气,就是对先人的不敬。

第二样不吃的,是路边的食物。

这个讲究更要注意。寒衣节这天,民间有个习俗,叫做"烧包袱"。人们把纸钱、纸衣服装在一个纸包里,上面写上先人的名字,然后在路边烧掉。烧的时候,往往会在旁边摆上一些供品,比如水果、点心之类的。

这些供品,是给逝者的,不是给活人吃的。要是路过看见了,千万不能拿来吃。道家讲"阴阳相隔",阳间的食物给阴间的人吃,阴间的食物阳间的人不能碰。这不光是尊重逝者,也是保护自己。

《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意思是说,福祸没有固定的门路,都是人自己招来的。你做了不该做的事,自然会有不好的结果。寒衣节这天,路边的食物不能碰,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对阴阳秩序的敬畏。

老人们还说,要是不小心吃了这些东西,回家后一定要在门口跨火盆,还要喝一碗姜汤,驱驱寒气。身体要是不舒服,要赶紧去找医生,不能拖着。

这两样"不吃",看起来是在讲忌讳,其实是在讲规矩,讲的是对天地、对祖先、对他人的尊重。

说完了"1不去"和"2不吃",接下来这"3事不能做",更是关键。



可这"3事不能做",到底是哪三件事?

老人们常说,这三件事要是做了,不光对自己不好,对家人也不好,对祖先更是大不敬。可到底是什么事这么严重?

其实,这三件事里,头两件还好说,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可第三件事,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还经常犯。要是不懂,做了错事,后悔都来不及。

寒衣节这一天,阴阳交界,是一年中最特殊的日子之一。古人观察天象,总结规律,发现这一天有很多讲究。这些讲究流传至今,都是有道理的。

佛家讲因果,道家讲阴阳,儒家讲礼法。这三件不能做的事,正好对应着这三个方面。第一件事关系到个人的德行修为,第二件事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安康,第三件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