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的环线上,林师傅盯着手机里的接单提示——跨城120公里的订单,平台显示车费仅98元,“油费65,过路费40,这一趟倒贴7块。”
他苦笑着取消接单,方向盘上的手机又弹出新的提醒:“当前区域车主在线率不足30%,乘客叫车平均等待超20分钟。”
![]()
这不是个例。近两年,顺风车定价持续走低已成行业隐痛。某头部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跨城顺风车均价约0.8元/公里,2023年已跌至0.5-0.6元/公里;同城订单更夸张,部分短途线路每单仅5-8元,扣除平台抽成后,车主实际收入逼近“辛苦费”。
定价下行的背后,是平台补贴退潮后的生存博弈——资本热潮褪去,平台为留住用户不断压低抽成比例、压缩司机收益,试图用“低价”维持市场份额。
低单价直接冲击着纯顺路车主的生存空间。所谓“纯顺路”,是指车主本就有固定出行需求(如通勤、返乡),仅分摊成本而非盈利。过去,0.7-0.9元/公里的定价尚能覆盖油费、折旧等基础成本;如今0.5元/公里的均价,意味着车主每跑100公里反而倒贴20-30元。
![]()
北京张女士每周往返通州与国贸,曾是平台活跃车主:“以前每月能赚300多油补,现在倒贴话费和时间,不如坐地铁。”更关键的是,定价失衡导致车主流失——某平台车主活跃度半年内下降40%,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乘客抱怨“叫车难”,车主吐槽“接单亏”。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顺风车的“共享本质”被低价扭曲。设计初衷是“车主不刻意绕路、乘客分摊成本”,但如今平台为迎合用户“比快车便宜”的期待,算法优先推送低价订单,倒逼车主接受不合理路线;部分车主为保收益,不得不“伪装顺路”——先接远单再绕回,彻底背离了顺风车的环保与效率价值。
![]()
当“顺路”变成“亏路”,纯顺路车主的选择逐渐清晰:要么退出,要么被迫转为“职业接单”。可后者恰恰消解了顺风车的核心优势——若车主以盈利为目的,平台终将滑向“廉价快车”的同质化竞争。
顺风车的未来,需要三方重新校准:平台需平衡用户低价需求与车主合理收益,用动态定价机制保障基础成本覆盖;乘客不妨理解“顺路分摊”的本质,接受略高于快车的性价比;政策端则需明确“共享出行”定位,避免平台过度挤压车主生存空间。毕竟,只有车主愿意顺路,顺风车才有“顺风”的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