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标叔。
亚马逊在全球电商赛道上堪称“无冕之王”,业务遍及19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超154万,AWS云服务垄断全球市场。
![]()
可就是这样一个商业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却从15.4%一路暴跌至0.6%,最终关停本土电商业务,带着庞大的资产矩阵黯然退出。
今天标叔就给大家讲讲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
![]()
全球无敌的亚马逊
1994年,杰夫・贝索斯在华盛顿州的车库里创办了亚马逊,最初只是个在线书店。
1997年IPO上市,2005年推出Prime会员两日达服务,2006年上线AWS云计算,2007年发布Kindle电子书,每一步都踩中了时代的风口。
到2010年前后,亚马逊已经成为全球电商的代名词,欧美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巨头都被压得喘不过气。
![]()
它的成功逻辑很简单,开放平台吸引海量卖家,自建物流保障配送速度,靠品牌溢价服务高收入群体,再用AWS云服务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2020年疫情期间,亚马逊营收更是冲到3860亿美金,净利润210亿,贝索斯的个人财富峰值接近万亿人民币。
这样的巨头,自然不会放过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
![]()
2004年,亚马逊花7500万美元收购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在线图书卖家,正式敲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彼时的中国电商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淘宝刚起步,京东还在专注3C品类,亚马逊凭借成熟的供应链和品牌影响力,很快就占据了一席之地。
2008年,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15.4%,这是它在中国的巅峰时刻。
![]()
贝索斯信心满满,派来全球高管坐镇,推出邀请制卖家平台,试图复制海外的成功生态。
它还把Kindle电子书、Prime会员等核心服务搬到中国,想凭借“全球同步”的优势抢占市场。
在当时看来,亚马逊凭借技术、资金和全球资源,完全有机会成为中国电商市场的引领者。
![]()
![]()
优势成了劣势
亚马逊没料到,中国电商市场的迭代速度会如此之快,而本土玩家的“接地气”,直接戳中了它的软肋。
首先发力的是阿里巴巴。
淘宝的C2C模式精准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对低价和丰富选择的需求,加上支付宝解决了线上支付的信任问题,很快就积累了海量用户。
![]()
京东则另辟蹊径,主打自营B2C模式,自建物流保证“当日达”“次日达”,解决了当时电商最头疼的配送慢、售后难问题。
这两家企业就像左右护法,一边靠生态覆盖大众市场,一边靠物流抢占品质用户,让亚马逊的开放平台模式瞬间失色。
![]()
亚马逊的开放平台看似包容,但是平台上卖家良莠不齐,假货、盗版问题频发,审核机制跟不上;用户搜索商品时,海量无关信息刷屏,找不到精准推荐。
而中国消费者更习惯“平台帮着挑好货”,淘宝的个性化推荐、京东的精选自营,都比亚马逊的“纯开放”模式更对胃口。
![]()
更致命的是,亚马逊的决策机制完全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美国总部对中国团队缺乏信任,核心决策权牢牢抓在手里,本土团队没有授权,任何一个小活动都要层层上报。
当时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就直言:“亚马逊的最大问题,就是美国管理者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和不授权,决策慢得像蜗牛。”
![]()
比如电商节日的较量,阿里京东把“双十一”打造成了全民购物狂欢节,直播带货、秒杀、满减、社交拼团等玩法层出不穷,每年都能创造销售奇迹。
而亚马逊却坚持推广“黑色星期五”,把西方的促销模式直接照搬过来,不仅优惠力度不如本土平台,玩法也缺乏新意,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
物流和支付的“水土不服”更是雪上加霜。
亚马逊的Prime会员在中国要收费,而当时淘宝、京东早已推出免费配送服务,只要满一定金额就能免运费;支付方面,支付宝、京东白条已经深入民心,而亚马逊的支付系统操作复杂,不支持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用户体验极差。
![]()
2012年之后,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开始断崖式下跌:2012年掉到2.3%,2017年只剩1%,2018年更是跌破0.6%。
反观阿里和京东,市场份额加起来超过80%,后来居上的拼多多靠着低价社交模式,更是快速抢占了下沉市场,让亚马逊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
除了产品和模式,亚马逊在营销上也显得格格不入。
它曾在北京地铁投放大幅广告,可当时的中国消费者早已习惯刷手机获取信息,地铁里的广告根本没人看;还尝试找KOL合作做社交营销,却选不到真正接地气的本土博主,影响力微乎其微;它甚至照搬海外的促销话术,语言生硬,缺乏感染力,完全打动不了中国消费者。
![]()
反观本土电商,阿里的“双十一”晚会请来了顶流明星,京东的“618”联动线下门店,拼多多的“砍一刀”靠社交裂变刷屏,每一种营销方式都精准契合了中国用户的消费心理和社交习惯。
这些看似“土气”的玩法,却有着极强的穿透力,而亚马逊始终保持着“全球巨头”的傲气,不愿放下身段去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和消费习惯。
![]()
亚马逊始终把中国市场当成“全球布局的一个分支”,而不愿调整自己的核心模式,不愿放权给本土团队,不愿投入足够的资源去适配中国用户的需求,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
6万亿资产转身离场
2019年4月18日,亚马逊内部发出通知:7月18日起,Amazon.in将停止运营,第三方卖家服务也将全面关停。
这个消息在电商行业引发震动,毕竟这是全球最大电商平台在中国市场的“全面撤退”。
![]()
退出中国本土电商业务后,亚马逊把资源转向了两个方向:一是印度市场,二是AWS云服务。
在印度,亚马逊投入数十亿美金建仓库,推出本土化的Prime会员服务,搞“GreatIndianFestival”促销活动,试图复制在欧美的成功。
![]()
截至2025年,亚马逊在印度的投资已超100亿美金,成为当地第二大电商平台,Prime会员数破千万。
它通过与国内企业合作运营,继续为中国的企业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凭借技术优势,在国内云市场占据了一定份额。
![]()
此外,亚马逊的“全球开店”业务并未停止,中国卖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把商品卖到海外,2023年中国卖家数量已达225万家,广东、浙江的中小企业成了主要力量。
有人说,亚马逊退出中国是“战略性收缩”,但本质上是“无力回天”。
当时中国电商市场规模已达全球第一,阿里、京东、拼多多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市场集中度极高,亚马逊想要翻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继续烧钱维持0.6%的市场份额,不如把资源投入到更有潜力的印度市场和高利润的云服务业务中。
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成了全球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反面教材”。
![]()
结语:
亚马逊赢了世界,却败在了中国,这不是偶然,而是商业规律的必然。
它带着全球霸主的傲气进入中国,却不愿放下身段适应本土市场;它拥有6万亿资产和先进的技术,却没能读懂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