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的深圳会展中心,CEIC 2025的展厅里没有堆砌的参数海报,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未来实验室”——华为展台的AI原生手表能预判用户健康风险,引望智能的无人重卡模拟着港口自动驾驶场景,UWA展区的AR眼镜让观众“置身”世界杯赛场……这场大会早已超越“产品展”的范畴,更像消费电子领域的“新物种孵化器”,藏着未来十年产业变革的关键密码。
![]()
AI终端:从“工具”到“伙伴”的质变
在终端智能体创新会议的桂花厅,深圳云天励飞副总裁程冰的演示让现场屏息:他拿起一款搭载情感拟人化智能的儿童陪伴机器人,说出“宝宝今天不开心”,机器人不仅能识别语音情绪,还能调出绘本、播放舒缓音乐,甚至联动家里的灯光调节亮度。“未来的AI终端不是‘执行指令’,而是‘理解需求’。”程冰的话得到了OPPO AI技术战略规划总监陈晓春的呼应,他在演讲中提到,OPPO正在研发的多模态基础智能体,能跨设备同步用户习惯——“在手机上收藏的菜谱,打开平板就能自动跳转烹饪步骤,烤箱会提前预热到合适温度”。
英富曼集团发布的《CEIC消费电子创新趋势》报告给出更明确的信号:2026年AI终端渗透率将突破40%,2030年有望覆盖85%的消费电子品类。而支撑这一趋势的,是中国产业链的“硬核实力”——上海海思展示的AI芯片算力较上一代提升3倍,深圳开鸿数字的开源鸿蒙系统已接入超2亿台设备,“从芯片到操作系统,我们已构建起AI终端的全栈能力”,海思智慧媒体领域副总裁王超在论坛上强调。
![]()
智能车:重构“移动生活空间”
自动驾驶出行生态论坛的水仙厅里,一场关于“车不是车,是第三空间”的讨论正在升温。广汽数字钥匙总监杨土超带来的星闪智能网联车方案,让观众看到了未来的可能:用手机靠近车门,星闪技术实现0.3秒无感解锁;进入座舱,AR-HUD自动投射导航信息,还能同步手机里的会议日程;停车后,车辆会自动上传行驶数据到云端,生成电池健康报告。“2030年,智能车将成为最大的消费电子终端。”杨土超的判断,得到了引望智能副总裁江利旗的认同,他透露,引望正在联合华为、中国电信打造“车路云一体化”网络,“未来在深圳的高速上,无人重卡能通过星闪与路侧设备实时交互,时延控制在1ms以内”。
中国产业链的优势不仅在技术,更在生态协同。论坛现场,中国人保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保险方案,能根据车辆的自动驾驶数据动态调整保费;支付宝则推出“数字车生活”平台,用户在车内就能完成充电预约、停车缴费。“以前车企只需要做好硬件,现在要联动保险、支付、通信企业,这就是中国生态的竞争力。”中汽中心首席专家方海峰点评道。
![]()
下一代人机交互:“无屏”时代来临
在AI+AR智能眼镜创新论坛的桂花厅,东南大学教授张宇宁展示的偏振体全息光波导技术,让现场观众发出惊叹——戴上这款AR眼镜,眼前不仅能显示高清导航,还能“召唤”虚拟键盘打字,甚至与远程的同事进行3D全息会议。“未来十年,屏幕会消失,交互会融入场景。”张宇宁的话,在李未可科技创始人茹忆的演讲中得到印证,她带来的AI眼镜已能通过语音、手势、眼动三种方式交互:“眨眼就能拍照,挥手就能切换应用,AI还能根据你的视线焦点自动放大内容。”
支撑这一变革的,是中国在显示技术领域的突破。论坛上,谷东智能CEO崔海涛透露,其研发的Micro LED光波导模块,体积较传统方案缩小50%,成本降低30%;而赛西(深圳)电子的谭瑞琥则发布了《人工智能眼镜终端智能化分级国家标准》,“从显示精度到交互流畅度,我们正在为AR眼镜制定全球认可的标准”。
站在CEIC 2025的展厅里,不难发现:未来十年的消费电子“新风向”,不是单一产品的迭代,而是“AI+场景+生态”的深度融合。而中国产业链,早已从“技术跟随者”变成“规则制定者”——从星闪的短距通信标准,到鸿蒙的跨设备生态,再到UWA的超高清技术,每一个环节都在为这场变革铺路。正如华为终端BG CEO何刚在开幕式上所说:“下一个十年,中国会定义消费电子的新规则,而CEIC就是最好的见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