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后妈把进城机会给儿子,女儿含泪答应,次日父亲却拿出介绍信

分享至

饭桌上的空气,比屋外清晨的薄雾还要沉重。

儿子梁宏兴奋地搓着手,后妈柳玉芬的脸上堆满了笑意。

只有女儿俞静姝,低着头,红肿的眼睛死死盯着碗里那几粒米。

父亲俞振邦一言不发地抽完了一整袋旱烟,终于站了起来。

他没有看任何人,径直走到女儿面前,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个用手帕包裹的东西。

“静姝,”他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拿着,这是给你的。”

01

1989年的北方小镇,时间走得很慢。

青砖铺就的窄巷,在夕阳的余晖里被拉出长长的影子。

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升起了带着饭菜香气的炊烟,混杂着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煤灰味。

俞静姝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把沉甸甸的书包放在了院子里的石桌上。

她习惯性地先朝东屋看了一眼。

父亲俞振邦正佝偻着背,在木料架前专注地刨着一块榆木。

刨花卷曲着落下,散发出好闻的木头香气。

父女俩之间,有一种早已融入骨血的默契。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明白彼此的心意。

俞静姝没有打扰父亲,而是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系上那条洗得发白的围裙。

淘米,摘菜,生火,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

这个家,自从三年前柳玉芬带着她的儿子梁宏嫁过来,就变得完整了。

但这份完整,总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客气。

像一件新缝补的衣裳,针脚虽然细密,但补丁的颜色,终究和原来的布料不一样。

柳玉芬是个能干的女人,把家里家外收拾得井井有条。

可她的精明和能干,都带着一把无形的算盘,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梁宏盘算。

俞静姝懂,父亲也懂。

所以在这个家里,有些话,大家心照不宣,从不轻易说出口。

一个足以改变命运的消息,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傍晚,被父亲带回了家。

父亲所在的木工合作社,分到了一个去市里机械厂的招工名额。

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小镇上激起了千层浪。

在那个年代,“工人”这两个字,分量重如泰山。

它意味着铁饭碗,意味着商品粮户口,意味着从此跳出农门,成为让人艳羡的城里人。

晚饭时,父亲宣布了这个消息。

他的语气很平淡,仿佛只是在说今天木料的价钱又涨了。

可饭桌上每个人的心,都无法再平淡了。

俞静姝的心,狠狠地跳了一下。

她的手紧紧攥住了筷子,连指节都有些发白。

她成绩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班主任不止一次地对父亲说,这丫头,准能考上大学。

考大学,是她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梦想。

可她也比谁都清楚家里的境况。

父亲做木工活,挣的都是辛苦钱,供她读书已经很吃力。

更何况,这个家,如今不止她一个孩子。

这个工人的名额,对她而言,是一条退而求其次,却又无比现实光明的路。

如果能进城当工人,就能立刻为父亲分忧,这个家,也能宽裕许多。

她的内心在天人交战,渴望与懂事,在她年轻的心里反复拉扯。

柳玉芬的眼睛,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就亮了。

那是一种饿狼看到猎物时才会有的光芒。

她用筷子给儿子梁宏夹了一大块肉,状似无意地开了口。

“宏子今年都二十了,也是该为家里分忧的时候了。”

她的声音不大,但饭桌上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梁宏埋头扒饭的动作停顿了一下,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对母亲的期待。

他对读书没什么兴趣,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家晃荡,早就盼着能有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去城里当工人,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俞振邦没有接话,只是默默地喝了一口杯中的劣质白酒。

酒很辣,烧得他喉咙发烫,也让他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

他看了看一脸期盼的梁宏,又看了看低头吃饭,却明显心不在焉的女儿。

女儿纤细的脖颈,和她早逝的母亲,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一想到亡妻,他的心就像被一只大手揪住了,闷得发疼。

那一晚,俞家的灯,亮了很久才熄灭。

俞静姝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洒下一片清辉。

她仿佛看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摆在她的面前。

一条通往大学的象牙塔,前路未知,但充满着知识的芬芳。

另一条通往轰鸣的工厂车间,未来安稳,却可能要就此告别心爱的书本。

她该如何选择?

或者说,她有选择的权利吗?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柳玉芬开始变着花样地做各种好吃的。

饭桌上,她的话也明显多了起来。

她总是有意无意地在俞振邦面前,夸赞儿子梁宏力气大,肯吃苦。

“咱们宏子要是能进厂,那可是咱们老俞家的顶梁柱啊。”

“男孩子嘛,就得早点出去闯荡,才有大出息。”

“到时候在城里站稳了脚跟,把咱们都接过去享福,那日子,想想都美。”

这些话,像一根根细细的针,扎在俞静姝的心上。

她知道,后妈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在为梁宏铺路。

而她,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在那个“美好蓝图”的考虑范围之内。

她没有去争辩什么。

那个年代的女孩子,大多被教育得知书达理,要懂得谦让。

更何况,梁宏是哥哥,她是妹妹。

在许多人看来,机会让给哥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她只是变得更加沉默了,每天把所有的时间都埋在书本里。

似乎只有在那些文字和公式构成的世界里,她才能找到片刻的安宁。

父亲俞振邦的话,也变得更少了。

他每天从合作社回来,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抽烟。



缭绕的烟雾,模糊了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也让人看不清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他就像一座沉默的大山,任凭风吹雨打,却始终巍然不动。

但俞静姝知道,父亲的心里,一定比谁都煎熬。

这个家的天平,因为这个突然出现的机会,已经开始倾斜。

而父亲,就是那个站在天平中间,左右为难的人。

俞静姝甚至开始有些害怕。

她害怕父亲最终会做出那个让她失望的决定。

但她更害怕的,是看到父亲为难的样子。

一边是续弦的妻子和继子,一边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手心手背都是肉,割舍哪一边,都会疼。

这种压抑的氛围,在小镇的流言蜚语中,被推向了高潮。

邻居们开始在背后指指点点。

“老俞家真是好福气,得了个进城的名额。”

“那还用说,肯定给儿子呗,儿子才是传后人。”

“就是,闺女早晚是人家的人,把这么好的机会给闺女,不是傻吗?”

这些话,像风一样,总能钻进俞静姝的耳朵里。

她假装听不见,却又不得不在意。

她开始怀疑,自己对未来的那份渴望,是不是一种自私。

是不是,她真的应该像大家所说的那样,把机会让给哥哥。

毕竟,他是家里的男丁。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藤蔓一样,开始在她的心里疯狂生长。

它缠绕着她的梦想,让她感到窒息。

终于,在一个闷热的午后,柳玉芬找到了独自在屋里看书的俞静姝。

一场决定命运的谈话,就此拉开了序幕。

柳玉芬没有像往常那样大声说话。

她搬了条板凳,坐在俞静姝的旁边,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慈爱的笑容。

这让俞静姝感到了一丝不安。

她知道,暴风雨,要来了。

02

柳玉芬先是拉了一会儿家常。

问了问俞静姝的学习情况,又夸她懂事能干,是家里的贴心小棉袄。

那些温柔的话语,像涂着蜜糖的药,甜得发腻,也苦得让人心慌。

俞静姝只是低着头,默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书页上划来划去。

“静姝啊,”柳玉芬终于切入了正题,“你是个聪明的孩子,阿姨有些话,就跟你直说了。”

她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亲切。

“咱们家的情况,你也是知道的。”

“你爸一个人挣钱,要养活我们四口人,还要供你读书,不容易啊。”

俞静姝的心,被这句话狠狠地刺痛了。

她知道父亲不容易,所以她才拼命地读书,想早日出人头地,让父亲过上好日子。

柳玉芬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现在家里有了这么个好机会,可以说是天上掉馅饼。”

“阿姨知道,你学习好,有志气,也想去城里见见世面。”

“可你想想,你哥哥,他没啥文化,除了有点力气,还能干啥?”

“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他这辈子,可能就只能窝在这个小镇上了。”

这些话,句句在理,让俞静姝无法反驳。

是的,哥哥梁宏不像她,有读书这条路可以走。

这个工厂的名额,对他来说,或许就是唯一的出路。

“你就不一样了,”柳玉芬的语气变得更加语重心长,“你学习这么好,以后考个大学,分配个好工作,不比当个工人强多了?”

“到时候,你也是城里人,还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谁不羡慕?”

柳玉芬为她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蓝图。

但这幅蓝图,是以放弃眼前的机会为前提的。



“静姝,你是个好孩子,最懂事了。”

“你把这个机会让给你哥,也算是帮了咱们这个家一个大忙。”

“等他在城里站稳了脚跟,肯定忘不了你这个妹妹的好。”

“到时候让他把你接过去,兄妹俩在城里也好有个照应,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柳-玉芬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

这张网,用亲情、道理和未来的承诺做经纬,将俞静姝牢牢地困在其中。

俞静姝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

她想说,考大学是我的梦想,但去工厂也是我现实的选择。

她想问,为什么我就必须做出牺牲?

她想争,这个机会,对我也同样重要。

可当她抬起头,看到柳玉芬那张写满期盼的脸时,所有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

她想到了父亲。

如果她不答应,后妈肯定会去找父亲闹。

这个家,会因此永无宁日。

父亲夹在中间,该有多为难?

那个沉默的、用脊梁撑起这个家的男人,已经够累了。

她不能再让他为自己操心,为难。

那一刻,一种巨大的委屈和无力感,席卷了她的全身。

她的梦想,她的渴望,在“家庭和睦”这四个字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最终,她缓缓地点了点头。

那个点头的动作,仿佛用尽了她全身的力气。

眼泪,也终于在这一刻,决了堤。

她看到柳玉芬的脸上,瞬间绽放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那种笑容,刺得她眼睛生疼。

柳玉芬心满意足地走了。

屋子里,只剩下俞静姝一个人,和她破碎的梦。

她扑在床上,将脸深深地埋进被子里,任由泪水浸湿了枕巾。

为什么?

为什么懂事的孩子,就必须学会退让和牺牲?

她想不明白。

那一晚的晚饭,气氛格外诡异。

柳玉芬和梁宏都显得很高兴,饭桌上第一次有了笑声。

柳玉芬不停地给梁宏夹菜,嘱咐他进城后要注意身体,要好好干,给家里争光。

梁宏则意气风发,开始畅想自己在城里的新生活。

只有俞振邦和俞静姝,沉默得像两座雕像。

俞静姝强忍着泪水,机械地往嘴里扒着饭。

饭菜的味道,在她嘴里,如同嚼蜡。

她偷偷地看了一眼父亲。

父亲的脸,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愈发苍老。

他额头的皱纹,深得像刀刻的一样。

他的眼神,始终没有离开过她。

那眼神里,有心疼,有愧疚,还有一丝她看不懂的复杂情绪。

吃完饭,俞静姝躲进了自己的房间。

她不想再听柳玉芬和梁宏对未来的规划,那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嘲笑她的退让。

她听到了父亲走进堂屋的声音。

接着,是父亲和柳玉芬的对话。

“这事,就这么定了?”是柳玉芬带着喜悦的声音。

父亲没有立刻回答。

俞静姝屏住呼吸,将耳朵贴在门上。

她听到一声长长的叹息。

然后,是父亲低沉而疲惫的声音。

“让她自己决定的。”

“那孩子懂事,知道心疼哥哥,心疼这个家。”柳玉芬的声音里充满了得意。

俞静姝的心,又是一阵抽痛。

懂事,原来就是她必须牺牲的理由。

那一晚,她又失眠了。

她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直到东方泛起了鱼肚白。

她告诉自己,就这样吧。

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牺牲一次,也没什么。

以后,就专心读书。

考上大学,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她这样安慰着自己,但心里的委C,却像潮水一样,怎么也退不下去。

清晨,她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了床。

她想在去上学前,为家里做完早饭。

当她走进厨房时,柳玉芬已经容光焕发地在里面忙活了。

今天早上的饭,格外丰盛。

白面馒头,小米粥,还炒了两个鸡蛋。

柳玉芬哼着小曲,脸上的笑容,比窗外的阳光还要灿烂。

梁宏也起得很早,在院子里用新买的香皂洗脸。

他换上了一件他自认为最体面的衬衫,头发梳得油光发亮。

整个家里,都洋溢着一种喜庆的气氛。

仿佛有什么天大的喜事,即将发生。

而这场喜事,是用她的失落和眼泪换来的。

俞静姝麻木地在灶台前烧着火,火光映着她苍白的小脸,显得格外落寞。

她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被隔绝在这份喜悦之外。

父亲一反常态,没有去上工。

他独自一人坐在堂屋那把吱呀作响的旧木椅上,一言不发。

桌上的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蒂,像一座小山。

他整个人,都笼罩在一片浓重的烟雾里,让人看不真切。

早饭做好了。

柳玉芬把饭菜一一端上桌,热情地招呼着大家。

“快来吃饭,吃完饭,宏子还要去合作社拿介绍信呢。”

梁宏迫不及待地坐了下来,拿起一个白面馒头就往嘴里塞。

俞静姝没有动。

她站在厨房门口,看着眼前这幅景象,只觉得喉咙发堵,什么也吃不下。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父亲,突然站了起来。

他的动作,让饭桌上的笑声戛然而止。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03

俞振邦没有碰桌上的碗筷。

他那双常年跟木头打交道的手,显得有些粗糙,但动作却异常稳定。

他从内侧的衣兜里,极为珍重地,取出一个用洗得发白的手帕包裹得方方正正的东西。



柳玉芬和梁宏的眼中,立刻迸发出贪婪又急切的光芒。

在他们看来,那手帕里包裹的,必然是那封能通向康庄大道的工厂介绍信。

那是梁宏的未来,也是柳玉芬后半生的依靠。

梁宏激动得连呼吸都有些急促,他几乎就要站起来了。

柳玉芬也满脸堆笑,准备说几句感谢丈夫顾全大局的场面话。

然而,俞振邦的目光,甚至没有在他们母子身上停留一秒。

他那双深邃而布满血丝的眼睛,穿过堂屋里凝固的空气,径直落在了厨房门口的女儿身上。

他迈开脚步,沉稳地,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女儿俞静姝的面前。

在所有人震惊到无以复加的目光中,他将那方手帕,层层打开。

里面露出的,是一封已经微微泛黄的信件。

他将这封信郑重地,塞到了女儿冰凉的手中。

他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沙哑而坚定的声音说道:

“静姝,拿着,这是给你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