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在外征战的将士们都只能将思乡之情长埋心底,踏上从军卫国这条路之时,就注定了未来要在“浊酒一杯家万里”中度过。这是一种伟大的选择,是舍小家为大国的精神和情怀,将士们为了保家卫国,置之度外的除了生命之外,还有自己的感情。
有多少人,妻子分娩的时候因为在外征战无法伴其左右,见证子女的出生;又有多少人,父母去世的时候因为在外征战无法临终尽孝,送父母最后一程。1980年,83岁的叶剑英元帅终于能够重归故土,回到了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探望,在祭拜去世多年的母亲时,叶剑英发现母亲的坟墓破败不堪,却并未让人修缮,只说:“保持现在这样就好。”
![]()
心系故土,关心家乡发展
叶剑英元帅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我国的革命胜利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他功不可没。自从1917年投身革命之后,叶剑英元帅几十年来一心为国,奉献良多,虽然一直心系故土,惦念着能够回到家乡看一看,却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叶剑英出生在广东梅县,多年间也曾经因为工作原因回到过广东,却一直因为工作、身体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真正回到家乡看一看。1971的时候,叶帅曾经回过一趟家乡,但是时间非常短暂,行程匆忙,很快就离开了。直到1980年,已经83岁的叶剑英,终于能够重新踏上故土,好好看一看这个阔别数十年的家乡,看一看家乡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
1971年回到家乡的时候,虽然行程匆匆,叶帅还是留心观察了家乡的发展情况,发现与几十年前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于是忧心忡忡地叮嘱乡亲,要重视家乡发展建设,坑坑洼洼的土路要修一修,光秃秃的山上也要种一些树,如果有条件,破旧的房屋也最好修缮一番,只有做好了建设工作,乡亲们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
叶帅的叮嘱起到了很大作用,1980年再次回到家乡之时,家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土地的生产力还是乡亲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叶帅看到这番景象,心中也非常欣慰。全国的百姓都能改善生活,不愁吃穿,就是叶帅心中最大的期盼。
![]()
祭拜母亲,坟墓不必修缮
叶帅时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建设,牵挂着全国百姓的衣食住行,但是叶帅对于自己母亲坟墓的态度,却让人疑惑不解。回到家乡,自然少不了对父母亲人的探望,叶帅的父母早已经去世多年,于是叶帅带着儿孙们前往父母埋葬的地方进行祭拜。
叶帅的母亲埋葬在一个小山坡上,坟墓十分简陋,只有一小块儿半米高的碑石,上面刻着“慈母之墓”,经历了多年风吹雨打,看起来破败不堪。叶帅曾经因为在外征战,母亲去世之时没能伴其左右,后来战争平息,却也忙于各项工作,几乎没有祭拜母亲的机会,如今叶帅终于能够在母亲墓碑之前,表现出深深的思念和缅怀。
![]()
随行的同乡看到了叶帅母亲的坟墓,认为太过简陋。现在家乡已经有了很好的建设发展,很多乡亲也会对坟墓进行修缮,于是同乡向叶帅提议,将母亲的坟墓重新修缮扩大,没想到,叶帅却一口拒绝了,并说:“保持现在这样就好。”
艰苦成长,俭朴铭记心中
叶帅对家乡的发展建设非常重视,为什么却对母亲的坟墓如此“随意”?其实,叶帅并不是不重视母亲的坟墓,正是因为叶帅非常爱自己的母亲,所以才想让坟墓保持原样。一生生活艰苦的母亲,早已经把勤俭质朴的习惯刻入心中,并不会喜欢毫无意义的铺张浪费。
![]()
叶帅的母亲是一位勤劳俭朴的客家妇女,在她的影响之下,叶帅也从小就学会了勤俭,并且将之贯彻了一生。小时候,在母亲为生活忙碌的时候,叶剑英也会主动帮忙,下田、拔草、捡柴等,成长期间,就已经习惯了各种重活累活。
体验过生活的艰苦,叶帅更加珍惜生活中的一饭一食,一衣一线,即便后来已经成了元帅,也时刻将勤俭美德铭刻心中。这次回到家乡之时,叶帅在招待所与亲友们共进午餐,并且提前交代了不要铺张浪费,不要兴师动众,坚决不给干部和群众造成任何负担,带来任何浪费。
![]()
结语:
1980年,是叶剑英元帅最后一次回到故乡,探望之后,他再次离开故乡,回到北京。已经年过80岁的老干部,依然坚守在工作的岗位上,甚至不辞奔波,到全国各地视察工作,直到1985年才因为身体原因主动请辞,1986年,叶剑英同志与世长辞,享年89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