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砍到299,还送一套绒面四件套,屏幕那头的“杨奶奶”笑得褶子都开了,可真正让50万人蹲守的,是鱼老板把直播间当成了村口小卖部。
![]()
没有“321上链接”的嘶吼,也没有“家人们”的腻味,他一句“阿姨,这价要是再低,我明天就带钓友来你家池塘打窝”直接让弹幕笑到卡帧。
![]()
砍价砍出了钓鱼佬的松弛感,这是全网头一份。
有人把这场战绩简单归因为“便宜”。
便宜只是入场券,真正把人按在屏幕前的,是三个非典型主播凑巧撞出了化学反应:鱼老板负责“嘴碎”,叶妈负责“兜底”,杨奶奶负责“压秤”。
像极了小时候跟大人去赶集,一个负责起哄,一个负责还价,摊主一边心疼一边把秤杆翘得老高。
观众买的不是四件套,是重温“熟人社会”的踏实——价格可以砍,人情不能丢。
数据也印证了这种“人情味”的杀伤力。
第三方后台显示,四件套单品转化率飙到18%,远超行业6%的均值。
有人一口气拍五套,备注“送丈母娘、送闺蜜、送前妻”,把客服小姐姐看得直揉眼睛。
更离谱的是,评论区出现大型认亲现场:“鱼老板,我外公跟你钓过鱼”“叶妈,我娃小学在你家小饭桌吃过”。
直播电商最缺的“信任成本”,被他们三分钟唠家常直接清零。
别忘了,鱼老板本职是湖州一个钓鱼场的老板,三个月前还在抖音发“今日空军”的视频,点赞寥寥。
转折点来自一次偶然——他拍了一条“用四件套当鱼护”的恶搞短片,评论区里全是“这布挺厚实,链接呢”。
鱼老板当真了,连夜联系本地家纺厂,才发现“杨奶奶”仓库里堆着上万套升级款,天猫日常359,平台扣点、投流费一减,利润薄得像蝉翼。
鱼老板一拍大腿:直播,跳过中间商,让工厂直接对话消费者,省下的不是广告费,是“信任转手费”。
于是有了那场“半吊子”直播:没有提词器,灯光打得脸蜡黄,鱼老板甚至把鱼钩挂在背景布上当装饰。
可正是这种“不完美”,让看腻了精致直播间的网友瞬间上头——原来主播也会说错价格,老板娘也会掰着计算器算错满减,奶奶会把“60支长绒棉”说成“60根长棉花”。
错误没有被剪掉,反而成了弹幕的梗,大家一边笑一边下单,仿佛帮衬的不是商家,是自家舅舅的小作坊。
热度来得快,质疑也来得猛。
有人扒出鱼老板去年一条视频里说过“直播带货都是割韭菜”,如今自己下场,算不算打脸?
鱼老板在粉丝群回了句语音,被截图疯转:“以前骂的是‘演剧本、卖垃圾’,今天咱卖的是正经新疆棉,价格砍到我心虚,这叫割韭菜?
这叫给韭菜松土。
”一句话把黑子噎死,还顺手圈了波“真香”粉。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直播把“自然流砍价”写进了2023直播电商案例库。
说白了,就是不投流、不刷单、不喊口号,靠真实互动把人留住。
平台流量越来越贵,品牌方苦“投流”久矣,鱼老板的模式像一剂偏方——把直播间搬到仓库、鱼塘、田间地头,让“场景”代替“布景”,让“对话”代替“话术”。
已有三家南通家纺厂排队等档期,叶妈在粉丝群透露:“七夕要做情侣大红套件,鱼老板说要把钓上来的第一条鲤鱼染成红色当赠品。
”听着像玩笑,可谁不想看看“红鲤鱼”四件套长啥样?
当然,也别把故事吹成神话。
鱼老板自己清醒得很:销售额120万,工厂成本、物流、售后一扣,落到手里的不到8个点,比卖鱼饵强不了太多。
他在最新视频里展示“直播带货训练营”招生海报,配文写着“教你们把库存变现金,不保证暴富,只保证不坑人”。
评论区有人调侃“老登要割第二波”,他回了个狗头表情:“割啥呀,钓鱼佬只割水草。
说到底,大家爱看这场直播,不是因为它颠覆了商业,而是它还原了买卖最原始的可爱模样:讨价还价里带着幽默,货好价实里藏着人情。
下一次,当鱼老板把鱼钩换成大红婚床四件套,大概率还是会有50万人蹲守——他们等的不是便宜几十块,是看三个“非专业选手”如何把一场交易唠成一段邻里闲话。
毕竟,屏幕里那点热乎气,才是深夜最暖的被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