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65岁的台湾音乐人郑智化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动态,批评深圳机场的无障碍接驳服务存在严重疏漏。他指出,用于接送行动不便旅客的升降车与飞机舱门之间存在超过20公分的高度落差,导致他在登机过程中不得不以“连滚带爬”的方式勉强进入机舱。
2. 此事起初被视为一次普通的公共服务投诉,但随后迅速演变为一场席卷网络的舆论风暴。短短数日内,事件经历了公众声援、监控画面曝光、舆论风向逆转以及当事人公开致歉的完整链条,成为近期最具讨论热度的社会文化话题之一。
![]()
3. 吃瓜群众的态度反转
4. 事件爆发初期,多数网友对郑智化的遭遇表示理解与同情。作为一位因小儿麻痹症长期依赖轮椅出行的老牌艺人,他对出行便利性的关注被普遍认为合情合理。他的发声也唤起了社会对残障群体出行困境的关注。
5. 深圳机场方面反应迅速,在其官方微博评论区作出回应,承认服务环节存在不足,并承诺将“全面检视并优化特殊旅客的服务流程”,展现出积极整改的姿态。
6. 然而,当一段记录登机全过程的监控视频悄然在网络流传后,公众情绪出现了戏剧性转变。画面显示,四名机场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郑智化从轮椅转移至机舱内,整个过程虽略显吃力,但并未出现粗暴或冷漠对待的情况。
![]()
7. 随着视频传播,不少网民开始质疑郑智化此前“连滚带爬”的描述是否过于夸张。有网友调侃称:“四位工作人员全程护送,这待遇多少人梦寐以求,还不满足?”更有甚者将其处境与普通乘客对比,反讽其“身在福中不知福”。
8. 实际上,争议的核心并非服务本身是否存在瑕疵,而是“连滚带爬”这一极具画面感的表述所引发的情绪对立。尽管登机过程确实不够顺畅,但在视觉证据面前,这种带有强烈贬义和屈辱色彩的措辞显得与现实情境有所脱节。
9. 这一修辞选择,最终成了舆论攻击的主要突破口。
![]()
10. “连滚带爬”的表达困境
11. 值得注意的是,“连滚带爬”在台湾地区的口语表达中并不罕见,常被用作形容狼狈状态的夸张修辞。例如,曾在短视频平台爆红的歌曲《没出息》,其歌词原型正是来自台湾政界人士王世坚的一句感慨:“本来应该从容不迫,现在却是手忙脚乱、连滚带爬。”这句话后来频繁出现在综艺节目中,成为网友热衷模仿的经典梗。
12. 然而,郑智化显然未预料到,当他本人使用这一惯常表达来形容自身经历时,会激起如此强烈的负面反响。他在后续发布的道歉声明中坦言,该词是出于一时情绪激动而选用,确有不当之处,愿为此承担相应责任。
![]()
13. 提起郑智化的名字,对于70后、80后一代而言,无疑承载着浓厚的时代记忆。《水手》《星星点灯》《落泪的戏子》等作品曾深深嵌入内地流行文化的脉络之中,成为无数人青春岁月的情感注脚。
14.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文艺作品广泛影响大陆市场,郑智化以其独特的批判视角与人文关怀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歌手之一。
15. 他于1993年创作的《大国民》更是一首锋芒毕露的社会观察之作,歌词直指彼时台湾社会的虚伪现象,如“美丽的谎言说了千遍,说来说去始终未兑现”。歌曲还提及大陆经济转型期的社会图景,以“十亿人民九亿商,剩下一亿正观望”生动描绘了全民下海经商的热潮。
![]()
16. 到了2022年,郑智化再度因版权问题进入公众视野——几位女艺人在综艺节目中擅自改编《星星点灯》歌词,引发他本人强烈抗议。当时舆论几乎一边倒支持这位老艺术家,认为经典作品应得到尊重,不应被随意篡改。
17. 那次维权不仅捍卫了创作者的尊严,也唤醒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许多人重新翻听他的旧作,感慨那个理想主义尚存的音乐年代。
18. 可仅仅两年之后,同一位备受尊敬的音乐人却因一次服务反馈陷入全网围攻。身份从“被致敬的对象”转变为“被嘲讽的靶子”,令人唏嘘不已。
19. 这背后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在瞬息万变的社交媒体生态中,即便是拥有辉煌过往的资深艺人,也可能因为一句情绪化言辞而瞬间跌入舆论深渊。
![]()
20. 四、尊严需求还是吹毛求疵?
21. 《经济观察报》曾刊发评论文章《郑智化无须道歉》,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社会应当聚焦残障人士的实际出行困境,而非纠缠于其表达方式是否得体。
22. 从郑智化的立场来看,他所追求的并非额外优待,而是一种基本的自主权利——希望升降设备能精准对接舱门,使他能够依靠轮椅独立完成登机动作,避免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多人抬举。这种诉求无关矫情,实则是对个体尊严的正当维护。
23. 但在部分网友眼中,机场已派出四名工作人员提供协助,已是远超常规的服务规格。在此前提下仍提出不满,便被视为“得寸进尺”“不懂感恩”。
24. 类似“这么多人抬你你还嫌弃”的调侃频现评论区,暴露出一部分公众对无障碍服务本质的认知偏差。
25. 更深层的问题由此浮现:我们建设无障碍设施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实现“可用即可”,还是为了让残障人士真正享有平等、体面的出行体验?前者只是完成任务,后者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
![]()
26. 五、老艺人的社交媒体生存法则
27. 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声讨,郑智化再次通过视频形式作出澄清。他表示,自己仅是如实陈述事件经过,并未刻意抹黑任何一方;至于“连滚带爬”一词,确属情绪驱动下的非理性表达。
28. 同时他也宣布,将注销社交账号以示决绝。三天后,其主页内容全部清空,仿佛一场无声告别。
![]()
29. 这场风波为所有曾经辉煌但如今淡出主流视野的艺人敲响警钟:在社交媒体主导话语权的时代,如何说话,往往比说了什么更重要。
30. 有网友事后建议,若郑智化当时能采取更为克制的方式表达不满——比如先冷静观察,再配一张登机现场照片,附上一首意味深长的小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何妨随缘渡山岳”——或许既能传递情绪,又不失风度,更容易赢得共情而非敌意。
![]()
31. 尽管这类建议听起来略带妥协意味,但它真实反映了当下网络空间的某种潜规则:直截了当的控诉极易触发防御机制,招致反弹;而含蓄委婉的表达反而更具传播优势,也更易获得多方接纳。
32. 回顾近年来多位公众人物在社交平台“翻车”的案例,可以发现一条清晰规律:那些善于把握语言尺度、懂得留白与缓冲的艺人,往往能在争议中巧妙化解危机;而习惯直言不讳者,则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33. 结语
34. 郑智化此次风波最终以道歉收尾,看似平息,但其所激荡出的多重议题仍在持续发酵:年长艺人该如何适应高速运转的数字舆论场?公众人物反映社会问题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残障群体提出的特殊服务需求?
35. 或许,这件事最大的启示在于:在人人皆可发声的社交媒体时代,每一次表达都需更加审慎。一句原本只是宣泄情绪的“连滚带爬”,竟意外掀起了关于语言力量、服务伦理与公众期待的广泛讨论。
36. 对于65岁的郑智化而言,这或许是一次沉重的“时代课”。他曾活跃于唱片与电视主导的黄金年代,那时艺人与大众的距离恰到好处,既亲近又保有神秘感。
37. 而今,一条社交动态就能引爆全国热议,舆情走向完全脱离掌控。时代变了,传播逻辑也变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亟需学习新的沟通策略与表达智慧。
38. 终有一天,这场风波会被时间冲淡,逐渐淡出公众记忆。但“连滚带爬”四个字,或将长久留存于网络语境之中,成为一个微妙的文化符号,提醒每一位身处聚光灯下的人:言语,从来都不是小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