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名为“归家”,又被戏称为“一键投诚”的神秘APP,在两岸的舆论场上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网传截图显示,这款APP的功能简直“逆天”:不仅可以“一键登记投诚”,还能自动生成大陆身份证号,甚至为你规划“战时撤离指引”。
![]()
更绝的是,它还带“社交”属性。你打开APP,就能看到“周边登记人数比例”,甚至有截图煞有介事地显示:“台北85万人登记”“高雄18万人投诚”。
这还没完,它还有一个“举报台独换积分”系统。积分能干嘛?兑换鸡蛋、电子产品、游戏点券……堪称将“统战福利”落实到了柴米油盐和精神娱乐的每一个角落。
![]()
消息一出,两岸哗然。这究竟是大陆的“秘密武器”?还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梳理一下,这场由虚拟APP引发的真实风暴。
“归家”VS“认知作战”——两岸官方的隔空交火
面对这款“脑洞大开”的APP,两岸官方机构迅速下场,上演了一出“隔空交火”,但双方的剧本,却拿得截然不同。
![]()
首先登场的是大陆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台办)。作为处理两岸事务的权威机构,国台办的表态历来是风向标。
在2025年11月5日的例行发布会上,发言人张晗登场,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哦——”的答案。他明确表示:这款软件,是网友的个人创意,并非真实存在的应用。
这个定性,等于直接给事件判了“虚拟”的性质。但国台办的艺术在于后半句。张晗话锋一转,指出:相关话题反映了“两岸同胞期盼早日团圆的共同心愿”。
这手“太极”打得极妙。一方面,它澄清了事实,撇清了官方关系,避免了“认知作战”的口实;另一方面,它又精准地接住了这个民间创意背后的“民意”,将其升华到了“期盼团圆”的情感高度。翻译过来就是:APP是假的,但人心是真的。
而在海峡对岸,台湾的陆委会和民进党当局则严阵以待,拿出了“认知作战”的标准剧本。
陆委会先是表示“未发现该软件上架”,紧接着强硬表态,若真实存在将“依法下架”。这套标准流程走完,绿营人士的“激情”表演就开始了。
他们迅速将这个“民间创意”定性为大陆的“统战工具”和“认知作战”,大肆渲染“隐私泄露风险”,警告台湾民众一旦登记,个人信息就可能“被大陆获取”。
更有甚者,一位名叫陈又新的绿营人士,甚至公然发出威胁,宣称战时将“击杀登记用户”。
这番操作,可谓“草木皆兵”。一款连下载链接都找不到的虚拟APP,竟引来了“击杀”的威胁。这不仅没有起到“维稳”效果,反而暴露了当局面对此类议题时极度的不自信和深层的焦虑。
从“换鸡蛋”到“58投诚”——一场民间创意的心理学实验
官方的交锋是“面子”,而这场风波的“里子”,在于这个创意本身为何具有如此大的穿透力。
![]()
这场风波,与其说是一个政治事件,不如说是一次成功的“民间创意心理学实验”。
首先,它精准打击了“福利焦虑”。
为什么是“换鸡蛋”和“游戏点券”?这简直是“用户画像”的精准拿捏。设计者深刻理解,对中老年人来说,鸡蛋、粮油等生活物资是最实在的;而对台湾青年来说,大陆的游戏市场和电子产品极具吸引力。
这款APP的“骚操作”在于,它将“统一红利”这个宏大叙事,彻底具象化、通俗化、福利化了。
它绕开了复杂的政治论述,直白地告诉你:统一,对你个人有好处,而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这种“接地气”的福利机制,远比空洞的口号更能引发普通民众的“现实考量”。
其次,它巧妙运用了“从众心理”。
“归家”APP最“诛心”的设计,莫过于“显示附近投诚人数”和“社区排名”。
想象一下,当你打开APP,发现你所在的街区,甚至你隔壁的邻居,登记比例高达80%,你会作何感想?这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它利用“从众效应”来瓦解个体的心理防线。
![]()
虽然“台北85万”的数据是虚构的,但这个“创意”本身,就揭示了数字时代舆论战的一种新形态:用技术解构严肃,用数据制造“大势所趋”的心理氛围。
这让人不禁想起前段时间爆火的神曲《没出息》。这首歌本是改编自绿营政客攻击大陆的言论,却被两岸网友二创,硬生生变成了播放量超5000万次的情感共鸣神曲。
从《没出息》到“归家”APP,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趋势:民间正以一种“玩梗”和“技术解构”的方式,消解着传统政治议题的严肃性,用一种更生活化、更具网感的方式,传递着自己的声音。
谁在焦虑?谁在狂欢?——解构风暴中心的真实民意
一款虚拟的APP,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岸三方截然不同的心态。
大陆网友:掀起“玩梗”狂欢。
![]()
当“归家”APP出现后,大陆网友的“脑洞”彻底刹不住车了。他们非但没有去纠结真假,反而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产品迭代”建议。
有人说应该叫“投了么”,对标“饿了么”;有人建议开发“58投诚”,毕竟是个“啥都有”的平台。更有网友幽默提议,增加“举报台独清除自身标记”的功能,保护“潜伏同志”。
这种集体“玩梗”,表面是调侃,实则是用幽默化解了政治对立的戾气,将统一的愿景包裹在“接地气”的创意里,用一种“你懂的”方式传递着自信和期待。
台湾当局:陷入“塔西佗陷阱”。
民进党当局的反应,则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破防”。
他们将一个民间创意无限上纲上线到“渗透威胁”的高度,甚至不惜用“击杀”来恐吓民众。这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过激反应,恰恰暴露了他们对自身执政合法性与民意基础的极度不自信。
当一个政权需要靠“威胁”和“恐惧”来维持民众的“忠诚”时,它其实已经陷入了“塔西佗陷阱”——无论它说什么、做什么,民众都会倾向于负面解读。
台湾民众:在“福利”与“现实”间摇摆。
![]()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台湾民众,反应最为复杂。
根据网传的街访和评论,固然有很多人在质疑真实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福利是真的吗?”“去哪里下载?”
有受访者坦言:“虽然不影响现在的生活,但统一后的福利确实有吸引力。”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台湾普通人的心声。他们或许对宏大的政治叙事无感,但他们对“鸡蛋”、“旅游券”和更好的生活,有着最朴素的向往。
这款APP,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它释放出的,是台湾社会在“身份认同”与“现实利益”之间的深层矛盾与焦虑。
按钮之外,心跳之中
“归家”APP的风波,终将随着时间散去。它没有一个真实的下载按钮,也没有生成哪怕一个真实的大陆身份证号。
![]()
但它的出现,却比很多真实的事件更具启示意义。
它让我们看到,当宏大的“统一”愿景,被创意解构成一个“换鸡蛋”的福利选项时,它所能撬动的民意是多么巨大;它也让我们看到,当“落叶归根”的中华传统情感,被命名为“归家”时,它是如何精准地超越政治对立,触及文化共鸣的。
这场风波,与其说是一场“认知作战”,不如说是一次“民意公测”。APP是虚拟的,但它所测试出的焦虑、渴望、调侃与恐惧,却是两岸当下最真实的镜象。
真正的“归家”之路,永远无法“一键完成”。它铺设在14亿人心跳的共振之中,也隐藏在每一个关于“鸡蛋”和“福利”的现实追问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