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说:有一次她婆婆对她妈说“你女儿嫁到我家就是掉到福窝里了”,本来她妈妈就不怎么来她家,自那以后,就更加不来了。她说不说下嫁,最起码也是门当户对的吧,怎么说得好像是我高攀了他们一样呢。
相信有类似经历的女同胞应该不少,明明婆家条件很普通,他们的儿子也很普通,客观条件上儿媳和他儿子是门当户对甚至儿媳是“向下兼容”的,婆家仍然一副高高在上、是儿媳高攀了的姿态。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父权”制下的男权文化体系的历史背景。
在传统的男权文化体系中,男性及其家族自带一种“系统性的优势”。因此,在婆家人的认知里,男性的性别本身就是一种高级资本。社会资源、家族传承默认是向男性倾斜的。儿媳再优秀,也是嫁入了“我们X家”,成为了“我们家的人”。这是“我们家的门”接纳了她,所以她自然是“高攀”了这门第。这一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潜意识思想,不仅婆家人有,娘家人也有。娘家人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观念劝女儿,还有在女儿家是“别人家”而自觉是客,在儿子家则是“自己家”而自觉是主的思想观念就是一种女性高攀男性的思想观念。
男权文化体系的历史背景,除了是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外,也是大男子主义、重男轻女思想、雌竞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管客观条件如何,将儿媳定义为“高攀”的这一现象,除了社会历史背景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以下一些个人心理的因素:
1.对儿子的滤镜效应
人们总是对自己家人带着情感滤镜的,尤其是婆婆看自己的儿子。她的固有观念就是“我家儿子最棒,娶你是你的福气”,儿子是她的无价之宝,这是不需要依托学历、收入、长相等这些外部条件的。当现实与她的固有观念发生冲突时,首先她会觉得她儿子只是“差了点运气”,只要时机一到,她儿子一定是人中龙;反之,儿媳的优秀在她眼里只不过暂是“运气好”的普通人而已来安慰自己。其次,她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儿媳的优点,放大儿子的优点或儿媳的微小缺点,通过坚信“是儿媳高攀了”来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平衡。
2.为儿子建立的防御机制
在婆家人中,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在家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一个比儿子优秀或者与儿子平等的儿媳,会威胁到儿子在这个家中的权威,就用“你高攀了”来贬低对方的方式来维护这个权威。
3.嫉妒心理在作怪
我淋过雨,也不能看到别人拥有伞。有时,婆婆自身可能经历过被压制的人生,当她看到一个女性(儿媳)可以如此自由和优秀时,会产生一种复杂的嫉妒和失衡心理。贬低对方“高攀”,是一种用来平衡自己内心失落感的方式。
4.分离焦虑的转嫁
儿子结婚组建了他自己的家庭,意味着他长大了,婆婆要面临一次比较彻底的放手,也是一次重要的情感分离,我儿子不需要我了。儿媳越优秀,儿子的生活打理得越好,这种感觉越强烈。于是,她就会用他们是传承了我家的好家风才过得这么好的,以此来降低自己对儿子情感依赖的焦虑,这种心理自然自己家的好家风就是儿媳“高攀”的理由了。
不管是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看,还是从个体心理上分析,婆家认为“儿媳高攀”,本质上不是一场基于客观事实的价值评估,而是一场基于情感、权力和传统观念的“心理保卫战”。
理解了这背后的深层逻辑后,儿媳应该怎样看待婆家人的言论呢?
![]()
首先,不要生气和产生自我怀疑。想想这不是某个个体的问题,而是一个跟文化历史渊源有本质相关的社会问题,既然我们改变不了文化历史,也就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有文化历史渊源的问题而让自己不爽。我曾经就因为我爸妈在婆家人面前卑微而生气,因为当时我对他们的这种卑微的解读是——我女儿不够好我必须卑微才能护她周全。事实上不是,他们也是受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行为。
其次,不要试图去证明我没有“高攀”。这本来就不是客观事实,要去证明一个错误的论断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如果非得证明,这也不是儿媳的课题,而是婆家人或者有着同样想法的其他人的课题。但是,儿媳不要想着要婆家人去证明这个课题,既然是他们的课题,要不要证明就是他们的事了。
再次,保持经济和精神独立,明确并维护家庭边界,尽量降低他人来插手自己家庭事务的机会。
愿每一个善良的女性都活出自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