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凌晨,乌克兰第425独立突击团的两支突击分队渗透至波克罗夫斯克市(即红军城)中心。
在无人机呼啸声中,士兵凯普和战友用爆破筒炸开市议会大楼侧门,在晨曦将至时于楼顶升起蓝黄色的乌克兰国旗。
![]()
乌克兰士兵在波克罗夫斯克市议会大楼升起国旗
营长(呼号“战士”)在战地视频中透露:一辆突击车途中被俄军无人机击中,一名士兵负伤后拒绝撤离,坚持完成升旗任务。这面在硝烟中飘扬的旗帜,成为这座“半包围城市”抵抗意志的象征。
此次突袭是波克罗夫斯克防御战的缩影。第25空降旅士兵(呼号“考古学家”)向媒体透露,俄军正试图通过工业区向南渗透,切断通往罗丁斯克的后勤通道。
乌军总参谋部11月5日声明强调“部队未被包围”,但承认采取“积极反制措施”阻止俄军巩固阵地。
而军情局(HUR)同日发布的作战视频显示,帖木儿特种部队在城区用无人机精准猎杀俄军小组,黑鹰直升机在炮火中运送弹药。这种“电梯井作战”——控制关键建筑制高点引导炮火,正成为城市巷战新范式。
![]()
2024 年 5 月 5 日,俄罗斯 RS-24 亚尔斯核导弹综合体(北约报告名称:SS-29)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阅兵主要彩排期间抵达
当波克罗夫斯克进行逐屋争夺时,克里姆林宫上演核威慑戏码。11月5日,俄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在安全会议上提议“立即准备全面核试验”,总统普京随即指示研究可行性。
这种看似突然的升级,实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俄方刻意强调新地岛试验场“已做好短期准备”,却通过佩斯科夫之口补充“未下达启动命令”。
此番表演与战场态势密切联动。在特朗普10月30日宣布恢复核试验后,俄方需展示对等威慑。
但专家分析指出,俄核武库维护状况堪忧:2023年撤销《全面禁试条约》后,其洲际导弹试射失败率高达40%。
在11月5日的会议上,俄罗斯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表示,克里姆林宫尚未收到对特朗普言论的任何官方解释,俄罗斯尚未准备立即进行任何试验。
“美方可能会继续逃避官方解释,但这不会改变任何事情,因为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适当措施,那么将失去及时对美国行动做出反应的时间和机会,因为准备核试验所需的时间,取决于核试验的类型,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他说。
然而,别洛乌索夫表示,俄罗斯准备迅速在新地岛的试验场“开始准备”,新地岛是俄罗斯北部的一个偏远群岛,在冷战期间被广泛用于核试验。
“新地岛中央试验场的部队和资产准备就绪,使得这项工作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他说。
今年 6 月,卫星图像显示,俄罗斯最近通过增加几座新建筑来扩建该场地,加强了其作为未来试验场的潜在作用。
侵略战争打了四年没得逞,说要把自家煤气罐拉出来毁天灭地,这是唬谁呢?
战前把在德国保养的游艇强行拉回国的地堡老人,有这勇气打核大战?
他比谁都想活,比谁都想过好日子,他要一个核大战后的地球有什么用?就凭这一点他就不敢,笑。
![]()
伏尔加格勒炼油厂
11月6日凌晨,乌克兰无人机群突破俄军防空网,对伏尔加格勒炼油厂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当地居民拍摄视频显示,厂区上空出现巨大火球,配套变电站发生连锁爆炸。
该厂隶属卢克石油公司,年产柴油500万吨,是俄南部军区燃油主要供应源。尽管州长博恰洛夫声称“仅一人死亡”,但行业消息源透露核心催化裂化装置受损,修复需至少半年。
![]()
2010 年 5 月 9 日,伊斯坎德尔是一种短程固体燃料推进公路移动战区准弹道导弹系统,在莫斯科胜利阅兵式上沿着红场行进
更具战略意义的打击发生在库尔斯克。乌特种作战部队(SSO)11月5日确认,与“黑火花”游击队协同摧毁伊斯坎德尔导弹运输车及“和谐”雷达站。
这种“敌后破袭+远程打击”组合拳效果显著:俄国防部数据显示,10月弹道导弹发射量同比下降30%,黑海舰队演习因燃油短缺取消。
![]()
2023 年 8 月 24 日,泽连斯基在乌克兰基辅会谈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与挪威首相斯托尔握手
面对战场压力,西方援助持续加码。挪威首相11月5日宣布2026年向乌提供70亿美元军事援助,重点投入无人机与防空系统。
更关键的是双方签署《国防产品质量标准备忘录》,使乌克兰军工体系首次与北约标准全面对接。
这种“资金+标准”的组合,将加速乌军装备北约化进程,例如挪威订购的“海王星”导弹改良版,已能兼容美国“鱼叉”导弹发射系统。
与此同时,乌克兰首次获邀参加联合远征军(JEF)防长会议,标志着其从“受援国”向“安全合作伙伴”转型。
这种身份转变在波克罗夫斯克战场得到印证:乌军使用英国“风暴阴影”导弹摧毁俄军指挥所,而挪威提供的NASAMS防空系统在11月4日拦截了6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
![]()
美国女演员兼电影制片人安吉丽娜·朱莉出席 2025 年罗马电影节
当战略博弈激烈进行时,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11月5日突访赫尔松前线。身穿防弹背心的她在防空洞与儿童互动,背心的战争遗产基金会徽标悄然诠释着此行的意义——该组织专注记录战争犯罪与保护儿童。
朱莉的访问引发舆论关注。俄媒指责其“作秀”,而乌民众在社交媒体感慨:“当世界遗忘时,总有人记得。”
这种软实力较量与战场硬杀伤形成互补:同日,俄军对赫尔松的炮击造成3名儿童伤亡,而朱莉探访的防空洞在2小时后被弹片击中。
数据背后的消耗战
俄军累计阵亡114.4万人,10月日均损失960人;
但导弹攻击强度骤增:10月投射5328枚制导炸弹,为2023年均值3倍;
乌克兰无人机月产量突破2.5万架,成本降至俄军拦截弹的1/20。
这种不对称消耗在波克罗夫斯克尤为惨烈。俄军采用“地铁战术”——利用地下管网渗透,乌军则用热成像无人机+温压弹清剿。
城市战专家评估:每控制1平方公里城区,俄军需付出200人伤亡代价,照此速率完全占领该地,需要18个月。
乌克兰用波克罗夫斯克的升旗行动证明:真正的战略威慑,不在于核武库的规模,而在于每个士兵在弹雨中攀爬旗杆的勇气;
真正的安全保障,不在于大国的安全承诺,而在于每个公民在炮火中守护孩子的决心。
正如第425突击团士兵在视频最后说的:“旗帜会破损,但人们记得它飘扬的样子——这就是他们永远无法占领的东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