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正在成为“顶流”的中国非遗,如何让世界为之心动

0
分享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文化“活态”传承的灵魂。它超越了物质形态的局限,以民间故事、技艺、习俗、艺术等“活态”方式,助力五千年文明直至当代依然充满生机。这种“活态”表达,蕴藏着中国人的情感与智慧,能够跨越语言藩篱,触动人心。推动非遗的国际传播,已经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举措。

“以手传心”:从手工艺到心灵体验

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维方式与情感基因。它既有民间故事、史诗等口头传统表现形式,又有剪纸、刺绣、针灸等传统技艺,共同构成文化基因的鲜活载体。它既涵盖京剧、昆曲、古琴艺术等艺术与美学的极致体现,还包含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地域文化的多元绽放,一并成为民族文化的独特标识。它既拥有景德镇陶瓷烧制技艺、活字印刷术等生产技艺的传承,又具有春节民俗活动等社会变迁的印记,是中华文化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它既塑造了承载京剧、书法等国际传播的文化名片,又搭建了延续中秋赏月、端午赛龙舟等民俗活动的情感共鸣载体,共同凝聚为民族精神的内在纽带,汇聚成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

非遗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活态性”,这种“活态”沟通,以手传心,在共情中实现价值共鸣、打破文明隔阂,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手工艺体验激活文化感知:通过亲身体验手工艺,外国游者可以更直观、深刻地感悟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剪纸——以刀为笔,亲自操作,方寸之间见天地,勾勒出岁月的温情和文化的光影,使外国游者亲身体验到中国传统技艺的审美观念和民俗传承;泥人——手掌中的民间艺术,一揉一捏,调和出尘土中的灵魂,让游者体验到中国民间艺术的质朴和生动;刺绣——指尖上绣出山海花虫,一针一线,穿插出静水深流的修行,细节中见中华民族的细腻、耐心与智慧。无声的语言,有形的载体,无需繁复的语言描述,凭指尖的创造,就能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好奇、理解与认同。

传统游戏促进跨文化互动:“翻花绳、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等非遗传统游戏,使外国游者体会到中国人心灵手巧、热爱生活、追求健康、注重团队协作的精神风貌。翻花绳考验手指灵活,跳皮筋挑战协调能力,踢毽子融入竞技乐趣,丢沙包激发团队协作,这种以游戏为纽带的文化互动,打破了语言的隔阂,让文化认同在共同体验中自然生长。

沉浸式场景营造全感官共鸣:穿汉服,赏地方戏,品传统味道等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让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可触可感。从穿在身上的朝代图鉴,透经纬间的祥瑞图谱,听方言淬炼的声腔卓越,闻声纹图谱里的婉转唱腔,尝地道飘香的佳肴,品传承不息的人间烟火;形制到纹样,色彩到工艺,旋律脉络到韵律曲线,味觉盛宴到心灵滋养,让外国游者对中华文化有了更真实的感知。这种沉浸式体验是文化共鸣的催化剂,推动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从表象认知走向深层共情。

科技赋能拓展传播维度: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正谱写非遗传播的崭新篇章。《二十四节气》手游演绎天人合一的农耕智慧,太极拳数字文化体验空间诠释刚柔并济的东方哲学,《有趣的甲骨文》VR数字艺术展重现汉字演变的千年密码……这些科技赋能非遗项目使外国游者深刻感受到中国在非遗传承与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智慧,让非遗以更生动、更可感的方式跨越山海、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10月15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青禾农遗对话会”上,嘉宾参观中国非遗产品展台。新华社图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建构多级文化体验体系

“以手传心”的文化传播,打破单一的语言讲解模式,从单向输出迈向双向奔赴,构建起充满活力的文化传播新范式。“以手传心”,诠释文化力量,不在于符号的堆砌,而在于能否唤醒心灵的共情。景德镇陶瓷匠人倾心相授拉坯、利坯、画坯的技法;苏州绣娘手把手相传运针走线,晕色分层……在非遗工坊,外国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而是亲手操作的参与者,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国非遗的魅力。原汁原味的技艺,不在于形式的花哨,而在于能否触动心灵,让文化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双向奔赴的新范式,不在于说教,而在于体验;不在于展示,而在于共情。外国友人学习书法时感受笔墨的顿挫,包饺子时体会中国饮食的烟火气,这种亲身参与令他们不再是文化的局外人,而成了文化交流的参与者、推动者。

全球范围内,文化的交流已不仅是符号的输出,它更是一种跨越语言障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文化体验和深刻共鸣。非遗传播无须仅限于语言和文字的交流,要将传播升华为情感与价值的互动,以多级文化体验体系为核心要义,情景化展现中国非遗蕴含的民族智慧与生活哲学。非遗所传递的,不仅是古老技艺的再现,更多的是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认同。

如何建构多级文化体验体系,是中国非遗走向世界的重要课题。首先,需要构建区域文化认知梯度,形成社区、城市、国家、世界认知场域,让国际受众在文化对比中理解中国非遗。其次,通过科技赋能,创新构建感官沉浸、数字交互、智慧传播的数字化链条,把非遗文化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符号,破解跨语言认知壁垒。再次,以生活需求为切入点,通过感官纽带、沉浸体验、节庆共情等方式,将非遗转化为“可品尝的健康”“可穿戴的艺术”“可共享的温情”,触发国际受众的情感认同。最后,贯通文化价值链,抓住保护、创新和消费重要环节,将公益传播与商业推广有机结合,用现代商业逻辑助力非遗成为“可持续的世界遗产”。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


原标题:《正在成为“顶流”的中国非遗,如何让世界为之心动》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陈瑜

本文作者:魏慧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0524文章数 7576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