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八珍
文/董明汉
![]()
八仙镇的烟火里,藏着八样山珍的密码。一句"豆腐坨坨炖猪蹄,洋芋粑粑天仙米,椒叶天蒜鸡蛋皮,苦荞粑粑粘蜂蜜",念起来像山涧的流水,叮叮咚咚,全是日子的香。
猪蹄要先经得住时光的慢炖。腊月的烟火在梁上缭绕,腊肉的魂就在这烟火里慢慢渗进骨头缝。盐与花椒在鲜肉上细细游走,像给日子撒上一层安稳的底味,再挂在梁上听风看雪,半个多月的熏烤,把烟火气酿成琥珀色的醇。烧猪蹄的人最懂火候,火苗舔着肉皮,滋滋作响的油星里,藏着把寻常食材雕成艺术品的虔诚。剁开的猪蹄炖在锅里,与豆腐坨坨缠绵,腊香混着豆香漫出来,是大山深处最扎实的暖。
洋芋粑粑是记忆里的甜。大集体的年月,只有祖母做寿时才能闻到磨洋芋的香。铁皮刮刮转得飞快,洋芋皮簌簌落下,粉浆溅得满脸都是,像落了场细雪。糙石板在盆底打磨出乳白的浆,煎成金黄的粑粑,咬一口,外脆里软,混着腊肉炒韭菜的香,是贫瘠日子里最奢侈的盼。如今集市上随时能买到,可总觉得,少了点当年在花果树下,兄弟几个分食时的雀跃。
天籼米是大山的顽皮。田边坎角的薄土里,它活得倔强,青嫩时掐尖喂猪,深秋结出红玛瑙似的籽。揉抖在簸箕里,针鼻大的颗粒聚成一升一斗,炒开来是爆米花似的甜。仙米块块糖里裹着核桃与花生,嫁女时填在箱底,孩子们追着嫁妆喊"新姑娘,块块糖",喊声里飘着蜜香,比糖还甜。
花椒叶带着化龙山的野。两千多米的崖缝里,野花椒树顶着尖刺抽芽。山里人翻山越岭去摘,灵巧的手在刺间翻飞,摘满一口袋,背几十里山路回家。热油里与腊肉一炒,那点若有若无的麻香,像山风拂过鼻尖,闭上眼,仿佛自己也成了崖上的一株花椒,在云雾里轻轻摇晃。
天蒜是黑老扒的馈赠。海拔两千九百米的主峰,它顶着寒风抽苔,带着天地交界的辛香。扯天蒜的人凌晨出发,走三小时山路,在极寒处采得那抹绿,傍晚再踏着暮色归来,人困马乏,却把山巅的清冽全裹进了袋子。腌过的天蒜下锅,香气能勾得人直咽口水,那是大山最浓烈的呼吸。
鸡蛋皮摊着家常的暖。八仙的洋芋粉沉淀得雪白,混着土鸡蛋搅成浆,在锅里转成金黄的圆。炒腊肉,或是泡进酸菜汤,一口下去,洋芋的绵、鸡蛋的鲜、天蒜的辛,全融在舌尖,像主人递过来的粗瓷碗,朴实里全是热乎的真。
苦荞粑粑记着岁月的苦与甘。二荒坡上的懒庄稼,曾是填肚子的无奈,如今却成了桌上的稀罕。苦荞面泛着淡淡的绿,蒸时垫上青竹叶,苦味就被滤成了清甘。咬一口,粘点蜂糖,苦尽甘来的滋味,像极了山里人走过的路。
蜂蜜是花与蜂的私语。千家坪的山坡上,蜂箱迎着阳光,蜂儿在百花间穿梭,把春天的甜、夏天的香,全酿成琥珀色的蜜。养蜂人追着花期走,看蜂子朝王,劝蜂儿不打架,把日子过成了一首甜甜的诗。
其实八仙的珍馐,哪止这八样。那顺口溜里藏的,是山民对草木的懂,对日子的敬,是把清苦过出滋味的智慧。你来,坐在土巴房里,看云雾漫过窗棂,听主人说"尝尝",那碗里盛的,便是整个八仙镇的山水与光阴。
【作者简介】
![]()
董明汉,陕西平利人,退休干部,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省诗词学会会员。著有《平利县八仙方言》。
▶董明汉的作品集
==入驻作者==
持续更新...... (排名不分先后)
主办|遥望五峰文化传媒工作室
邮箱|akwt@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