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山东省的版图轮廓,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而这只雄鹰的眼睛,就是胶东半岛最东部的第一高山——昆嵛山,很多人会把“昆嵛山”误读为“昆仑山”。当然,昆嵛山没有昆仑山那么大的名气,但它也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叫做“海上第一仙山”。我和小伙伴们就在这座低调的仙山里待了14个月,拍摄了一部展现昆嵛山春夏秋冬四副面孔的纪录片《昆嵛》。作为第一集《冬》的编导,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追踪雪花脚步的故事。
冬季的昆嵛山犹如巨大的屏障,阻挡来自北面黄渤海的暖湿气流,降下在全国都颇为少见的“冷流雪”,塑造了烟台威海“雪窝子”的独特现象。拍摄的那个冬天,我们在昆嵛山遇到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场雪,最大雪深达到了七十四厘米,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雪窝子”的魅力。昆嵛山银装素裹,山林在白雪覆盖下静谧而庄严,树枝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雾凇,在微光中闪烁,宛若仙境。我们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难得的奇景,而我们的镜头,也没有辜负昆嵛山的这一场美景。从拍纪录片的角度来说,遇到这场雪,我们是幸运的,但是真的拍起来,就没那么幸运了!即便是台里最好的一台越野车,还是被困在了山里,最后不得不用铲车拽着,才慢慢滑着下了山。这次降雪有多牛呢?它后来被列入了2023年的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面对“天时”,我们努力靠近现场,去捕捉最极致的画面。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我们踏雪深入大山,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我们时常相互提醒,走近这片大山,近些,再近些。在“雪窝子”的中心昆嵛山,积雪厚度没过人的膝盖。山路及路边的沟壑都被雪填平,表面看上去像一片平地,但走进去就有滑落悬崖的危险。
昆嵛山的最高峰叫泰礴顶,海拔是923米。在这个最高点上,有一座转播台,无论天气如何,这里的工作人员都会上山值班。我们就记录下了他们不畏大雪封山、逆行而上,攀登百米铁塔抢修天线的震撼场景。春节前夕,大暴雪损坏了昆嵛山转播台建设在主峰泰礴顶上的信号发射天线。为了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转播台负责人宋毅带领队伍深入雪山,脚戴冰爪、手握登山杖,在近乎半人深的雪道上艰难前行,在百米高的冰封铁塔上更换受损馈线,确保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遍胶东半岛。为了全方位、近距离地捕捉这种极端环境下的紧急抢修任务场景,摄像师孔凡兵主动站了出来,他并没有任何登高经验,但是咬着牙,一步一步紧跟抢修人员,爬上了近百米的铁塔。当时我们确实没有想太多,就想着如何补齐塔上面这个机位,拍到更多的角度。爬上去以后才知道,那个塔,风一吹就会不停的摇晃。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往下爬的时候,突然一块冰掉下来了,正好砸在孔凡兵的头上,还好他做好了防护措施,戴了安全帽,但还是被砸得晕乎乎的,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上去检修的工程师是经过专业登高训练的,而我们的摄像,是凭着一股子冲劲儿爬上去的!
尽管每一步攀登都充满危险,但是正是这样敢拼敢上的勇气,才能近距离记录下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画面,成就一段段精彩的故事。非要说拍片子有诀窍的话,那就是坚持,在最艰难的时刻,只要再多坚持一下,就是胜利!昆嵛山最大的一场雪被我们赶上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震撼的画面、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能够呈现在片子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艺创作时指出:“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我们在和拍摄对象共处的一年多时间里,始终和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欢乐着他们的欢乐,忧虑着他们的忧虑,也感动着他们的感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平凡个体都拥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释放出“山”一样的生命力量。
《昆嵛》可以说是我们用“最笨”的方法、最苦的行动,创作的一部纪录片,是我们团队共同攀登的一座山,是一次对“四力”的全方位践行!纪录片是时代影像志,唯有贴近大地,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受,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作者 万海鹏 纪录片《昆嵛》编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