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谁是毛主席的高参?主席:古有孙子,今有郭子,他的水平不亚于我

0
分享至

“1962年初冬的西山,主席在炉火旁突然说道:‘古有孙子,今有郭子,他的水平不亚于我。’”一句话,让屋里几位老将愣住,随即会心一笑。敢在毛泽东面前拿来与《孙子兵法》并论的人,纵观近现代军界,也只找得到郭化若这一位了。

郭化若生于1904年,正赶上旧帝国的蛛网逐渐崩散。少年时,他翻烂的不是课本,而是《武经七书》。邻居常打趣:“别人读圣贤书求功名,你倒像是岳飞附体。”读书、击剑、行军步伐,他样样不落。1925年夏天,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迈进黄埔军校的大门,蒋介石亲自检阅新生名册时,问身边参谋:“此子何方人?”参谋答曰:“江西吉安。”蒋介石点了点头,记下了这个名字,却没料到此人日后会成为“我方”最头疼的对手之一。



黄埔四期毕业后,郭化若被保送留校。他对蒋介石恭敬,却从未开口表态。朋友劝他:“委员长器重,你何不早做打算?”郭化若淡淡地回了一句:“兵者,国之大事;错站一边,将来跪着都难翻身。”这股倔劲在“中山舰事件”爆发时彻底爆发——国共分裂的前夜,他把军帽往桌上一摔,毅然踏上北上的列车,暗中寻找共产党组织。

1927年底,他抵达上海。那一年,毛泽东尚在湘赣边界主持秋收起义余部,南昌起义的枪声刚刚沉寂。郭化若对“毛泽东”三个字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这并不妨碍他认定:革命的新路,在那位湖南人手中。翌年,他奔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课堂上有一次,他向外教连珠炮似的提问,外教被问得面红耳赤,事后对同事说:“这名东方军官若回国,恐怕会搅动一池春水。”

1930年春,他回到江西,朱德安排他先在二纵任参谋长,以便熟悉队伍。没过多久,毛泽东重回红四军。天蒙蒙亮,郭化若站在小土坡上等候新任前委书记。见面不过数句,毛泽东就笑着调侃:“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郭秀才带兵,理清还能打赢。”一句话,把两人拉得很近。当天夜里,毛泽东把郭化若叫到瓦屋下的油灯旁谈心。听说他为了回国与苏联校长僵持七天禁闭,毛泽东哼了一声:“朱毛队伍值这个价。”



时间推到1933年。龙冈战斗缴获了第一部无线电台,俘虏噤若寒蝉,不敢自报姓名。郭化若自告奋勇做政治工作,三天后,十几名俘虏留下来当学员,“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队”就这么扎根。有意思的是,几年后长征,正是这支无线电队在雪山草地保持了中央纵队与各路分队的联系——雪夜里,一束微弱电波比一支千人队来得珍贵。

长征途中,郭化若脚患溃疡。有人劝他骑马,他摆手:“我只能靠一颗心。”那颗心支撑他走完两万五千里,也支撑他走进延安窑洞的灯下——《赤壁与机动战》《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接连问世,读起来不像论文,更像一位老兵围着火盆讲战史,字字带着火药味。国民党军官有人偷偷打听:“写文章的郭化若,可是郭沫若兄弟?”周恩来淡淡一句:“不是亲兄弟,可军事文章与郭沫若的史诗一样够份量。”

抗日烽火燃起,郭化若把研究《孙子》转化为教案。1939年,中央军委成立参训队,毛泽东钦点他讲授“战略学”。助教事先犯嘀咕:古兵法能讲透?郭化若拍着黑板说:“孙子只有一万三千字,打败的敌人比字数多得多。”课堂里,坷垃味的方言掺着俄语术语,学员却听得津津有味。多年后,许多将军忆起那段课,说“战略俩字,是郭老师亲手剥开让我们看的”。

时局瞬息万变。1946年,鲁南战事紧急,郭化若受命北上,不到半年,兖州城头插上红旗。王必成见他进门,开玩笑:“委屈高参替我当参谋。”郭化若提笔在地图上划拉:“兵者,求其环而攻其缺。”言语很淡,战役却打得干脆。随后,他与“拼命三郎”陶勇搭档投入淮海决战,66天歼敌七万二千余,解放军总部发电:陶勇+郭化若=胜利。数字枯燥,等同僚读到这行字,才知道毛泽东对他寄予的厚望。



上海解放后,郭化若主持警备。三个月里清剿八百余起特务案件,旧上海的黑夜被刀片一样的搜索灯切开。他常说一句话:“城市像钟表,拆错一颗螺丝就停摆。”1955年,他肩戴中将星返南京,抓训练抓得紧。士兵说:“老郭看靶纸,比我娘看成绩单还严。”几轮真枪实弹下来,南京军区的射击合格率跃居全军前列。

进入和平年代,他的书桌上放着厚厚的稿纸。有人劝他休息,他笑道:“打仗要积累,写书同样。”《近代兵法拾遗》《渡江战役战例讲析》陆续印行,专业性之高,连军校教员都拿来做教材。军史专家评论:“郭老的笔,如同当年他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就亮起一盏灯。”

1995年11月26日,91岁的郭化若在南京与世长辞。那天夜里,一位老兵给战友打电话,只说了一句:“工兵队的老队长走了。”电话那头沉默很久,最后传来一句低低的应答:“知道了。”无需更多悼词,懂的人都明白,这一声“老队长”里包含了多少炮火、多少电台里的噪点以及多少敌人的溃败足音。



有人统计过,郭化若一生写下的军事论文与著作逾百万字,带兵打仗的里程足够绕地球一圈。与其说他是毛泽东身边的高参,不如说他是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大厦的一块基石。毛泽东当年那句玩笑里带认真:“古有孙子,今有郭子”,在历史长卷中并未显得夸张。因为那位写《孙子》的故人与这位写《孙子研究》的将军,相隔两千多年,却用同一种方式证明了——战争不仅关乎力,更关乎心与智。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郭化若给我们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我的答案很直白:在枪声停止以后,他把最锋利的思考镌刻成文字,把最朴素的军人本色融进后辈的训练口令。当年那座微弱电波伴随的雪夜,如今化作一道信号提醒后人:学理与实战从来不是两条平行线,当兵书与血汗交汇,才可能赢得真正的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朝夕说史
朝夕说史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483文章数 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