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李孝华 通讯员 葛晓晖)上午11时许,平利县长安镇西河村的“颐养餐坊”里饭菜正香。大锅里的热气氤氲升腾,厨师麻利地分装餐盘,将一份份冒着热气的午饭递到老人手中。
在如今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渐成趋势的背景下,长安镇的安置社区和“交钥匙房”里,不少留守、独居老人曾常年与冷灶台、剩饭菜为伴。而如今,闲置房屋改造的“颐养餐坊”,悄然升起了炊烟。这里不仅解决了老人们“吃饭难”的现实问题,更以“议事聚民智、运营破困局、服务暖人心”的巧思,成为撬动农村养老难题的那个“小支点”,走出一条长安镇独有的“接地气”养老路。
老人点单,政府上菜——这方餐坊的诞生,从一开始就浸润着浓浓的“群众味”。镇村干部迈开步子,把安置区、交钥匙房走了个遍,摸清了“家底”:老年困难群体比例不小,多数子女常年在外。需求摸准了,政府却没有“一锤定音”,而是把话筒递给老人——党员会、群众会、院落会接连开起来,餐品定价也向困难老人倾斜:低保、五保老人每餐2元,其他老人5元。
“众人拾柴+本地循环”,让餐坊能够持续。短期靠爱心不难,难的是长期运转。长安镇用“多元筹资+就地取材”的组合拳,破解了这个困局。资金上,搭建“政府补一些、集体贴一些、社会捐一些、个人掏一些”的闭环。西河村餐坊运营第一天,就收到大米500公斤、菜籽油50公斤,起步就有了“家底”。资源上,不搞大拆大建,而是盘活闲置房屋,划分出用餐区、储物区;食材优先采购安置区老人自种的蔬菜、本村的肉蛋,厨师也请本村人,既降成本,又形成“餐坊带农户、服务促就业”的暖心循环。
从“一顿饭”到“一个家”,暖胃更暖心。走进颐养餐坊,处处可见“为老”的细腻。圆角桌椅、无障碍通道守护安全,新装的空调冬暖夏凉;市场监管所指导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标准化消毒、生熟分开守住“舌尖上的安全”;软和的家常菜,营养与口味兼顾。更贴心的是“送餐上门”,解决了失能老人的吃饭难题。餐坊也成了老人们的“精神驿站”——饭桌上唠唠家常,餐后下下棋,他们从“等一顿饭”变成“盼一场聚”。90岁的王美华老人笑得眯起眼:“现在顿顿热饭,还有人陪,心里暖烘烘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