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开创未来·国际肺癌前沿及创新论坛上,国内外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齐聚上海,直面肺癌长生存、治疗安全性及耐药性三大核心挑战,共绘肺癌诊疗的创新突破蓝图。来自全球的知名专家依次登台,围绕肺癌临床防控、非小细胞肺癌的破局之道、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探讨,旨在为患者探寻更优化的治疗路径,推动治疗疆域不断向前。专家们透露,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显著,但其临床转化仍面临挑战,而生物标志物驱动的适应性临床试验设计,将是推动创新治疗策略的落地以及指导药物研发的关键路径。 新型疗法加速涌现,中国原研药物走向世界舞台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指出,靶向与免疫治疗的崛起,已彻底重塑了肺癌的治疗版图。而今,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T细胞衔接器、肿瘤疫苗等新型疗法正加速涌现,不断拓宽着治疗的边界。这些突破的背后,是全体同仁不懈的开拓与创新。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提出,
过去十年间,以复宏汉霖为代表的本土创新企业砥砺前行,为临床带来了斯鲁利单抗等疗效确切的“中国方案”,并持续布局创新管线。他期待未来与本土企业深化合作,让中国原研药物走向世界舞台。
![]()
中国创新升级,将更多、更好的创新产品转化为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手段。复宏汉霖相关负责人朱俊指出,肺癌始终高居全球及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榜首,复宏汉霖已推出9款上市产品,惠及全球超90万名患者。其中,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已在全球近40个国家上市。第四款自主开发产品贝伐珠单抗,则为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小细胞癌带来了治疗新选择。展望未来,兼具ADC与免疫治疗双重疗效的PD-L1 ADC——HLX43,有望突破PD-L1表达限制,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而高亲和力EGFR抗体——HLX07,正为EGFR高表达鳞状非小细胞癌开辟一线治疗新路径。
![]()
破解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困境
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率先登场,系统梳理了晚期非小细胞癌已全面迈入免疫治疗时代,对于驱动基因阴性患者,以PD-L1表达为核心的分层治疗模式已确立为一线标准。在此背景下,ASTRUM-004与ASTRUM-002研究结果显示,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改善鳞状和非鳞状非小细胞癌的生存获益,且对脑转移等高风险人群疗效明确,为临床提供了强有力的新选择。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免疫联合ADC、双特异性抗体及新靶点药物等创新疗法正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未来应用仍需大规模临床验证与精准生物标志物的保驾护航。而面对免疫耐药这一临床困境,苏教授强调,未来必须基于对耐药机制的深刻洞见,设计精准的联合策略以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为后线患者赢得新的生机。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综合癌症中心Jonathan W. Riess教授认为,免疫耐药可分为原发性(或先天性)耐药和继发性(或获得性)耐药,且均可由宿主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介导,其背后机制复杂。当前,临床克服耐药的策略正多点开花,双特异性抗体、ADCs、T细胞衔接器、过继性细胞疗法、肿瘤疫苗等探索层出不穷。以抗PD-L1 ADC HLX43为例,其有望显著提高免疫或靶向难治非小细胞癌患者的抗肿瘤敏感性,为“冷”肿瘤或难治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万蕊教授则带来了关于“潜在最佳同类”广谱ADC药物HLX43的最新数据更新。作为全球第二款靶向PD-L1的ADC,HLX43在晚期非小细胞癌中再次展现出了良好治疗效果。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EGFR突变状态或PD-L1表达水平如何,均可观察到疗效。RP2/3剂量在既往接受过免疫和化疗的鳞癌患者中的客观缓解率达33.3%;在既往接受过免疫和化疗的EGFR野生型非鳞状非小细胞癌中的ORR达47.4%;在脑转移患者中的ORR达30.0%,疾病控制率(DCR)达90.0%。且安全性良好,血液学毒性低。这些数据为HLX43后续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迈向未来优化
乔治城大学伦巴第综合癌症中心Chul Kim教授围绕广泛期小细胞癌一线治疗格局和研究进展、局限期小细胞癌免疫巩固的模式探索,以及小细胞癌的未来展望方向三大主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ASTRUM-005研究首次证实PD-1抑制剂可以为广泛期小细胞癌带来确切的生存获益: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意向治疗人群的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8%,亚裔人群死亡风险降幅亦达37%,且4年OS率达21.9%。而在局限期小细胞癌领域,ADRIATIC研究的成功,已使同步放化疗后度伐利尤单抗免疫巩固治疗成为该领域的标准治疗方案。
展望未来,Chul Kim教授认为,为进一步突破小细胞癌的生存瓶颈,探索免疫治疗的最佳介入时机、优化免疫联合策略,以及发展免疫“靶向”疗法等方向,正成为全球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并有望成为未来突破点。
专家们一致认为,
相较于非小细胞癌,小细胞癌的治疗探索仍任重道远。他们指出,联合治疗可能是广泛期小细胞癌一线治疗的考虑重点。同时,探索不同放疗剂量与分割模式在局限期小细胞癌中的应用,以及深化精准治疗研究,将是驱动小细胞癌领域未来发展的关键引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