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故事里的黑龙江·我的“十四五”⑵ 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0
分享至

□本报记者 梁金池

农谚讲,三春不赶一秋忙。进入10月底,龙江农人们的秋收正在紧锣密鼓地收尾,一群黑土专家的工作也同样紧张忙碌。

“先用铁铲挖一个土壤剖面,再取适量土壤,要注意尽可能做到分层取样。”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试验地块内,邹文秀研究员正带着学生一起采集土样,黝黑松软的土壤被小心地封装进袋子并做好标记,以备后续用于各项检测研究。

每年秋天准时给全省典型黑土区“体检”,是这支科研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走进邹文秀工作的实验楼,楼道两侧墙根下铺满了整齐的纸张,每张上面都摆放着一小堆等待阴干的土壤,这都是团队从各地搜集回来的“宝贝”。


边收地边整地。本报记者 刘心杨摄

“我们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挖土,而是通过建立研究站和研究基地,实现长期、连续、规范的定位监测,采集土壤质量演变与生态环境变化的一手数据,为耕地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邹文秀表示,根据连续多年取样检测的总体结果来看,同一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显提升。

曾几何时,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肥力长期透支,进入了“亚健康状态”。如何让黑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奋斗的方向。2021年,邹文秀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黑土专家韩晓增基于自身多年研究和对团队研究成果的凝练,首次提出创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

何为“龙江模式”?邹文秀介绍,这套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适用松嫩平原中东部和三江平原草甸土区的秸秆翻埋还田——黑土层保育模式;针对风蚀水蚀土壤、薄层黑土、暗棕壤等中低产田的秸秆碎混还田——黑土层培育模式;针对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盐碱等问题的四免一松保护性耕作模式;针对坡耕地排水水流落差大、能量高特征的坡耕地蓄排一体化控蚀培肥模式。“十四五”期间,“龙江模式”已经成为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主推技术,如今正服务于黑龙江省旱田的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

黑土地保护利用成效如何?邹文秀亮出两组官方数据:“十四五”以来,全省因地制宜推广“龙江模式”“三江模式”等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模式,累计完成秸秆还田面积6.85亿亩次;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2.9亿亩次。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600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

数据间的深度关联在于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十四五”期间,黑龙江在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多个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多家科研单位共同成立的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成为全国首个黑土地保护专家体系。2025年,邹文秀从韩晓增老师手中接下“接力棒”,成为该体系的第二任首席专家,继续集中整合科研力量,全面服务于黑龙江省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

黑土不言,却在农业科技的加持下,用一串串数字记下自己的“焕新”历程: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累计完成深松整地作业面积12382.9万亩;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1921万亩。大力推广“一主多辅”轮作试点模式,全省累计实施耕地轮作试点面积8022.47万亩。以畜禽粪便堆沤有机肥,典型黑土区累计实施有机肥还田面积4634.9万亩……

“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并非朝夕之功,也绝不仅是一项技术、一支团队就可以胜任的。如今投身这项工作的年轻人逐年增多,由团队负责起草的国家级技术规程也已经立项推广……”

扎根黑土,笃行创新,这是邹文秀的“十四五”故事。面向下个五年,她表示,会传承并践行老一辈科学家的黑土精神,为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贡献科研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黑龙江新闻网 incentive-icons
黑龙江新闻网
黑龙江新闻网官方账号
37237文章数 169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