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4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寻路集》新书分享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围绕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表了题为“细处、宽处和高处”的深度演讲。在这场思想盛宴中,周其仁以其一贯的务实风格与敏锐洞察,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源、体制成本的影响、全球竞争格局的演变,以及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对之道。他指出,面对中美关系变化与内部结构性失衡,中国企业应在“精益管理”“全球布局”与“独到创新”中主动“寻路”,唯有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直面现实挑战,才能在全球变局中走出中国自身的发展路径。
![]()
在变化中寻找认知的锚点
2017年至今,中国与世界经历了诸多“超出经验”的重大事件,从全球经济格局重塑到新冠疫情冲击,再到中美关系剧变。周其仁坦言,这一时期“主要的困难是认知的困难”,如何理解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成为他持续观察与思考的核心动力。
为何中国经济在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后,自2008年起开始放缓?他回顾了2008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甚至专门用奖金邀请中国各界人士到芝加哥大学讨论中国改革经验。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后,中国经济增速“几年下一个坡”,这促使他深入思考高速增长“翻篇”背后的深层原因。
重新认识成本优势:体制成本的关键作用
周其仁指出,中国的高速增长绝非孤立现象,而是对外开放与全球互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了“体制成本”概念——即成系统的制度成本,这在以往的经济分析中常常被忽视。
改革开放的核心成就,就是通过制度变革大幅降低了体制成本。周其仁对比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外贸体制:1978年前,中国通过外经贸部直属的八个公司统管所有进出口,生产厂商根本不知道最终客户是谁、国际价格如何;改革打破了这一体制,开放让企业直接面向国际市场,这才释放了中国的发展潜力。
唯有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才能突破发展瓶颈
为何中国经济在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后,自2008年起开始放缓?周其仁指出,中国的高速增长绝非孤立现象,而是对外开放与全球互动的结果。改革开放大幅降低了“体制成本”——即系统性的制度运行成本,使中国的要素优势得以在全球市场释放。然而,成本曲线并非永远向下,当体制成本重新抬头,增长动力便随之减弱。因此,唯有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突破发展瓶颈。
“三明治”格局下的中国困境与突围之道
周其仁用“三明治”形象地比喻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处境:上层是像美国硅谷这样的发达国家,凭借独到创新占据价值链顶端;下层是越南、印度等后开放国家,凭借更低的要素成本奋力追赶;中国则被夹在中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独创性不足,成本优势又在逐渐削弱。
这一格局的形成,与中国长期以来的“全球失衡”密切相关。周其仁指出,中国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而美国等国则持续逆差,这种不平衡最终通过政策调整与国际关系变化表现出来。2017年后,中美关系逐步恶化,贸易战、科技战接踵而至,使得中国依赖的“和平与发展”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条“寻路”经验:从微观实践中寻找希望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周其仁并未给出宏大的理论方案,而是通过持续深入的企业调研,总结出三条切实可行的“寻路”经验:
第一条:细处求精益——以客户为中心消除浪费
在佛山等制造业重镇,周其仁发现,尽管外部环境艰难,但一批企业通过推行“精益管理”实现了逆势增长。他指出,高速增长时期,企业往往忽视内部浪费,土地、人力、流程中的低效被繁荣所掩盖。而精益管理的核心,在于以客户视角重新定义价值与浪费——“凡是客户不愿为之付费的,都是浪费”。
周其仁提到,引入精益管理体系的企业,通过流程优化、场地精简、库存控制,不仅大幅降低成本,还提升了产品质量与回应速度。在订单不稳定、生产断续的时期,“多省一个馒头,就比别人多活一口气”。这种自我革新能力,是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条:宽处谋布局——构建全球网络,寻找合适据点
中国企业的“出海”潮,并非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全球战略布局的必然选择。周其仁以美的集团为例,其海外销售额中约四分之一是在境外生产。这一做法背后,是对全球贸易平衡的深刻理解:长期顺差可能导致贸易伙伴支付能力不足,唯有帮助当地实现工业化,才能持续扩大市场。
周其仁强调,中国企业应突破“自我设限”,主动走向一带一路国家、东南亚、中东等地,将技术、设备与制造能力带出去,在当地完成附加值提升。这既是对冲地缘政治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新市场、融入全球网络的关键一步。“世界很大,路途可以更平坦。”
第三条:高处争独到——从“看到造”走向“想到造”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产业多从“看到造”起步——模仿已有产品,凭借成本优势实现进口替代。但周其仁指出,这条路越走越窄,唯有迈向“想到造”,追求独到性,才能突破困局。
他以大疆创新为例,说明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实现原创突破。无人机并非抄袭而来,而是基于对技术原理的深入理解与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周其仁呼吁,将部分过剩产能的资源转向研发与创新,从想法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逐步构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牵住“牛鼻子”: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市场能力
在总结三条路径时,周其仁特别强调一个共同短板:中国企业“重生产、轻市场”,市场能力严重落后于生产能力。在短缺经济时代,产品不愁销路;但在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找到“好客户”、理解客户需求、构建全球营销网络,成为突围的关键。
他以宜家为例,一家来自瑞典山村的企业,能将北欧风格家具卖遍全球,而中国众多家具企业却难以突破区域限制。“最大问题就是自我设限,”周其仁说,“没有别人出来说不让你去。”开放应当是双向的——“既包括来,也包括往”。
在不确定中寻找可控变量
周其仁最后指出,在当前复杂环境下,企业应将精力聚焦于“可控变量”——那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改变的事情。无论是精益管理、全球布局还是独到创新,其核心都是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细处求精益,宽处谋布局,高处争独到”,这三句话不仅是对企业实践的总结,也是对中国经济转型路径的深刻启示。
尽管前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地方财政压力、国际环境波动、企业内部改革阻力等,但周其仁相信,只要坚持观察、学习、实践,中国企业与经济仍能在全球变局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本刊记者 林少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