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王女士(化名)家住北京,她从未想过一场妇科肿瘤手术之后,生活的颜色会变得如此灰暗。术后一个月开始,她的左侧腰臀部仿佛被一枚钉子牢牢钉住——从清晨到深夜,从坐姿到卧姿,一种深及筋骨的酸胀与刺痛如影随形,不曾离开。
为了摆脱这纠缠不休的疼痛,她几乎看遍全国著名三甲医院,尝试了一切能想到的办法:口服药、物理治疗、封闭注射......药盒堆成了小山,病历越积越厚,可疼痛依然像一道无法驱散的影子,紧紧贴着她的身体与意志。
就在她几乎放弃希望的时候,王女士的哥哥曾是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高级干部培训班安建雄博士的同学,深知安建雄在疼痛医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在他的亲自引荐下,王女士跨越城市,从首都来到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走进了安建雄教授的诊室。
安建雄带领团队对她实施了“两弹一调控”创新疗法。在影像设备的精准引导下,药物被送至病变区域,实现精准消炎、镇痛与神经修复;同时,运用高电压长时程脉冲电场调控,如同整理“脱缰野马”般混乱的神经电荷,既缓解了剧痛,也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几个疗程之后,折磨她数月的顽固疼痛明显缓解,人快乐了,气色越来越好,体重也下降了20斤,王女士终于找回了久违的安宁,回归正常生活。她的变化,家人全都看在眼里。最受触动的是一位近90岁高龄的长辈亲戚,多年来因膝关节疼痛步履蹒跚,夜不能寐。看到王女士从痛苦中走出,老人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渐渐地,一个接一个,家中的亲人——从河南到河北,从山东到山西,从姑姑到表姐——都踏上了这条“跨城求医路”,追随王女士的脚步,来到安建雄教授的门诊。
“一个病人带来一家人,这并不是偶然。”安建雄教授坦言,“慢性疼痛迁延难愈,传统疗法容易反复。‘两弹一调控’之所以能吸引一家人前来,正是因为这项技术真正解决了他们的根本痛点。”
从一根“隐形钉子”,到一家人的希望——在这条跨城求医的路上,承载的不仅是难治性疼痛患者的共同期盼,也是一份以疼痛医学创新为纽带,重建生活的信任与勇气。
“导弹”+“散弹”:疼痛治疗的精准革命
那么,究竟是什么技术,让这个疼痛家族毅然选择了跨城就医?答案,藏在安建雄教授提出的“两弹一调控”疗法中。这项技术在影像引导下进行,就像‘导弹’制导,直击靶点。安建雄所说的“导弹”,指的是在X光或超声等引导下的可视化穿刺技术,医生能避开重要神经血管等危险组织,清晰地看到针尖抵达的病变部位,不再依靠手感与经验“盲人摸象”。而“散弹”,则是在精准定位后,对病变区域进行病变部位弥漫性“打击”。“我们不是直接把药物打进神经,造成新的损伤,而是在病变周围形成‘弹幕’,既镇痛,又保护和修复神经。”安建雄解释道。
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为例,因为传统的抗病毒药物极易耐受,与无法消灭的肝炎和艾滋病一样,攻击神经的带状疱疹病毒会长期甚至终身藏匿在人的神经节内,每当感冒、生气、失眠等诱发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便大量繁殖侵犯人的神经,导致魔鬼般难以忍受的疼痛。生物活性氧可以攻击病毒的DNA而且不产生耐药,利用这个特性,安建雄通过针管输送生物活性氧到神经节周围,对并对围而歼之的同时,也修复神经损伤,最终达到镇痛目的。
如果说“导弹”与“散弹”是精准打击,那么“调控”——神经调控,则是系统重整。“疼痛,本质上是神经电信号的紊乱。就像一群散兵游勇,没有战斗力,却扰乱秩序。”安建雄比喻道,“我们通过高压电场(140伏)施加影响,让这些‘散兵’重新列队,恢复正常节律。”这一思路,源于安建雄发表的“全神经损伤学说”。传统理论认为疼痛是局部“闸门”失控,而安建雄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从脑和脊髓构成的中枢神经到周围神经的整条通路发生异常。治疗不能只盯着局部,而要着眼于整个神经网络。“两弹一调控”不仅是一项技术组合,更代表疼痛治疗理念的根本转变。“过去的镇痛是‘机械唯物主义’——你疼,我就把你的神经烧掉、阻断,让你感觉不到。”安建雄说:“这就像切断了神经,虽然暂时不‘报忧’,但信息通路断了,往往导致痛性麻木或更复杂的后遗症,中枢神经对周围神经的营养作用也不能输送,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多年的大数据显示,安建雄创立的“两弹一调控”,远期有效率达到90%,并发症大幅减少,患者不再因神经损毁而承受新的痛苦。据悉,安建雄领衔主编的著作《麻醉创新诊疗学:麻醉学原理和技术治疗疑难病》,已经被新加坡一家著名英文出版社翻译成英文在全球出版发行,“两弹一调控”的技术种子,不仅播撒向全国,也在走向世界,当越来越多的患者摆脱疼痛的枷锁,重新拥抱生活时,中国原创疼痛与抑郁失眠治疗技术力量,也正在被世界看见。
![]()
安建雄简介:我国失眠、抑郁与疼痛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目前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创始院长,附属医院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超快速抗抑郁中心主任。兼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科和超快速抗抑郁中心学科带头人。
发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新学说;建立新型丘脑痛、三叉神经痛和臂丛神经痛动物模型;临床疼痛用“两弹一调控”替代传统的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术;在睡眠医学领域,发表“仿生睡眠滴定”、“病人自控睡眠”和“多模式睡眠”新概念,创建“两快一滴定”快速抗抑郁方案解决抑郁与失眠共病难题;建立“超级电休克”、“超级磁休克”为主线的“多模式超快速抗抑郁治疗”体系,发现偏深静脉麻醉降低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及其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机制。2022年,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安建雄创建了全球范围内第一家快速抗抑郁中心。2024年,安建雄又创建“超快速抗抑郁中心”取代两年前的快速抗抑郁中心。安建雄带领团队将二次升级的改良电休克技术形成超级电休克和超级磁休克,联合“静脉快速抗抑郁”及“居家病人自控睡眠调控”,形成以调控和修复中枢神经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多模式超快速抗抑郁治疗”临床创新诊疗方案。
安建雄博士1999年留学英国St.Thomas医院,2001-2004年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治医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副院长,兼疼痛科与重症医学科主任。
主要学术任职: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发起人、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创新诊疗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发起人和组长,国际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协会中国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围术期医学会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工作组发起人和组长,广东医学会麻醉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手术》杂志副总编辑、《医学参考报-疼痛专刊》副总编辑。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8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
2013和2014年分别成功完成渐冻人吕元芳和著名高位截瘫运动员桑兰剖宫产麻醉和重症监护治疗。2023年救治新冠感染生命垂危的83岁北海舰队退役老舰长,未留任何后遗症。2018年被中国医师协会评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2020年第六届医学家峰会上获“十大创新医学专家”,排名第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