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向海,初雪覆地。当十几万只候鸟在雪后的向海湿地苏醒时,守鹤人谷红亮,已迎着风雪踏上巡护之路。
鸟的旅程是穿越天地,而他的守护是年复一年的扎根。正是这份守护,换来了万千羽翼的如期而至,和这片湿地的生生不息。
雪晨
向海的风是带着哨子的。
凌晨五点,谷红亮悄悄从床上爬起来。窗外,中雪未歇,墨蓝色的天地间,雪絮纷飞,万籁俱寂。他穿上那件穿了多年的冲锋衣,手感已有些发硬,却依旧厚实。
10月17日,向海保护区迎来这个秋天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早了近半个月。气温骤降,对于正在迁徙途中停歇的十几万只候鸟来说,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考验。对谷红亮这样的巡护员而言,则意味着更加紧绷的神经。
谷红亮,土生土长的通榆人,今年42岁,做巡护员已整整十二年。作为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的骨干,他见证了这片湿地的每一次呼吸与蜕变。
清晨六点,第一巡护组准时出发。皮卡车载着四名队员驶向候鸟栖息的湿地核心区。车灯划破雪地,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
车缓缓停靠在一处日常的观测点。“看!”谷红亮突然压低声音。远处的水面上,隐约可见一片白色的斑点,像是洒在宣纸上的墨迹,渐渐晕开。
![]()
“是白鹤,水面还没封冻,它们还能找到食物。”他举起望远镜——这是他们的标准装备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数字化对讲机和无人机。保护区内架设的监控探头与这些移动设备相结合,形成了一张立体防护网。
共生
十二年的巡护生涯,谷红亮熟悉这里的每一处水湾、每一片芦苇。“这些年,树多了,也密了。”他指着不远处轮廓朦胧的蒙古黄榆,“保护区刚禁牧那些年,还能见到放牧的,现在少多了。”
车行途中,他谈起这些年与周边村民关系的变化。“早些年,巡护中遇到放牧的情况要多一些,我们要反复沟通,甚至需要联合执法。”谷红亮坦言,“现在好了,通过持续的科普宣传,大部分乡亲们都理解了,知道这片湿地是‘国宝’,是候鸟的食堂和客栈,主动配合的越来越多。”
在谷红亮看来,在百姓生计与生态保护之间寻得平衡,是一个缓慢却充满希望的过程。
上午的巡护持续到十点。他们记录到三群豆雁飞过,数量约千只;在一处浅滩,目睹了上百只白枕鹤起飞的场景。“那是我们工作中最震撼的时刻,”谷红亮的眼睛亮了起来,“水草丰茂,成千上万的候鸟突然从芦苇丛中腾空而起,那种生命的壮阔,让你觉得所有的坚守都值得。”
他还提起今年春季,来保护区筑巢的东方白鹳数量创下新高。“过去看不到的鸟,现在也来了。”保护区鸟类种数已从298种增加到316种,他亲眼见过戴菊、三宝鸟、斑头雁、游隼这些新来的“客人”。
每一次巡护,都不只是简单的巡行与守护。谷红亮和队友们手中的望远镜和记录仪,如同医生的听诊器,持续为这片湿地的生态健康做着细致的“体检”。那些详实记录下的鸟类种类、数量、分布点位,以及水体、植被的细微变化,最终都会汇聚成宝贵的科学数据。它们不仅是保护区生态变迁的“日记”,更是调整保护策略、开展生态修复最基础、最可靠的依据。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精确记录,让守护的行动,从感性的守望,升华为科学的治理。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站,向海保护区凭借其保护良好的湿地环境,为远道而来的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与栖息空间。这片土地孕育着595种植物、300多种脊椎动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达77种。
“这一景象得益于保护区多年来持续开展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谷红亮介绍,通过综合治理、全区禁牧以及科学的湿地引水工程,适宜白鹤等涉禽栖息的浅滩、沼泽面积大幅增加。目前,适合水鸟栖息的湖泊、河流与沼泽已恢复至4万多公顷。
谷红亮站在高处远眺,白雪初覆的湿地上,候鸟的斑点星罗棋布。这个季节的向海,既有北方雪原的凛冽,又保持着湿地最后的温暖——正是这冰火交织的环境,成为了南迁候鸟最理想的补给站。
守望
回程的车厢在颠簸中安静下来,只有引擎的低吼作伴。谷红亮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雪原,十二年的光影也仿佛在眼前回放——初来向海时的生涩,第一次见到万鸟齐飞时胸腔的震撼,记录本上逐年增添的新鸟种,以及乡亲们从不解到理解的眼神变迁……
“这份工作,总得有人做。”他这句话说得很轻,像是自语,却仿佛带着重量,沉沉地落在这片雪后的原野上。
皮卡车在中午时分驶回保护站,车轮卷起未化的积雪。谷红亮跳下车,与准备下午一点半出发的第二组队员点头致意。他们之间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守护的接力棒,在这样平静的交接中悄然传递。
这些年,巡护队里添了不少新面孔——90后的年轻人带着无人机和数字化设备加入进来,让这支队伍既有经验的老练,又不乏青春的朝气。
谷红亮拎着装备走下车,将上午巡护的喧嚣与风尘一同关在门外。室内很安静,只有办公桌上的电脑发出轻微的嗡鸣。
他熟练地将望远镜、对讲机放回指定位置,然后坐到电脑前,开始将上午记录的数据逐一录入系统。野外生动的观察,此刻化为屏幕上严谨的数字与文字。窗外的阳光照在桌面上,与清晨巡护时感受到的凛冽已是截然不同的温度。
这一班的巡护已然结束,但守护的使命却从未真正“下班”。他知道,下午一点的第二组同事此刻正在做出发前的最后准备;傍晚,第三组还将接续这场永不间断的守护接力。
对于谷红亮和同事们来说,工作的节奏随着季节流转,而守护的使命却从未停歇。春防开荒,夏禁放牧,秋护候鸟,冬反盗猎,巡护员的足迹印刻在四季轮回里。
在这里,时间似乎有着另一种丈量方式,它不是钟表上的刻度,而是候鸟的春去秋来;不是日历的翻页,而是榆树年轮的增长和水草的枯荣。十二载光阴,谷红亮从青涩走向成熟,而他所守护的这片土地,也正悄然焕发新生——鸟类名录在记录本上逐年延长,曾经斑驳的湿地重现连片的波光。
于谷红亮而言,这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生命的对话——与候鸟,与草木,与四季,也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站起身,知道明天的晨曦中,自己还将再次出发。
作者:陈沫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