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昧问一句,你最近一次称体重是在什么时候?屏幕前的你或许会笑着回避这个 “敏感话题”,毕竟刚见面就追问体重,确实显得有些唐突。
![]()
但今天,我们必须打破这份 “社交默契”—— 因为体重背后隐藏的 “质量”,正是困扰了物理学家数百年的世纪难题。
如果你也曾好奇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体重”“质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将带你触摸这个问题最接近真相的答案。现在,准备好开启一场穿越微观世界与宇宙规律的探索之旅了吗?
在物理学课堂上,质量是我们最早接触的核心概念之一。
![]()
通过公式 m (质量)=ρ(密度)×V (体积),我们能轻松计算出一块石头、一杯水甚至一个苹果的质量。而在日常生活中,体重秤更是将 “质量” 具象化 —— 我们站在秤上看到的数字,本质上就是地球引力作用下,身体质量的直观体现。
不过,对 “质量” 的科学定义,最早要追溯到物理学家牛顿。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明确写道:“物质的量是起源于同一物质的密度和大小联合起来的一种度量。” 这个定义在当时看似完美,却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渐显露出局限性。科学家们发现,牛顿的描述只解释了 “如何测量质量”,却没有回答 “质量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困扰就是数百年。
要揭开质量的本质,首先要弄明白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
我们都知道,人体由细胞组成,细胞由分子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合而成。但原子并非物质的 “终点”: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周围环绕着核外电子,而原子核本身,还能拆分成质子和中子。
有趣的是,在原子内部,质量分布极不均衡。以最简单的氢原子为例,核外电子的质量仅占整个原子质量的 1/1837,剩下的 99.9% 以上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的质子(氢原子无中子)中。这意味着,原子核是物质质量的核心载体。
![]()
但科学家们进一步拆解质子和中子后,却发现了一个更令人困惑的现象: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 “夸克” 组成的,可所有夸克的质量加起来,仅占原子核总质量的 1%。那剩下的 99% 质量,究竟去哪儿了?这就像买了一个 100 斤的西瓜,切开后却发现果肉只有 1 斤,剩下的 99 斤仿佛凭空消失 —— 这个 “质量失踪案”,成了物理学界的一大难题。
要破解 “质量失踪案”,我们需要先认识自然界的四种基本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和引力。其中,强相互作用力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它的威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你可能从未想过,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能稳定共存,背后其实藏着一场 “力量博弈”。质子带正电,根据电磁力的规律,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 —— 如果没有其他力量束缚,质子早就会被 “弹” 出原子核,原子也会随之瓦解。
![]()
而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就是像 “胶水” 一样,将质子和中子牢牢粘在原子核内,甚至能克服电磁力的排斥力,维持原子核的稳定。
![]()
但强相互作用力与质量的关系,远不止 “粘合” 这么简单。既然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强相互作用力自然也作用在夸克之间 —— 而这种作用力的本质,是通过传递 “胶子” 实现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时,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 就成了关键。这个方程告诉我们,能量(E)和质量(m)是等价的,只要有足够大的能量,就能转化为对应的质量。强相互作用力在束缚夸克时释放的能量,正是以 “质量” 的形式体现出来 —— 这就解释了原子核中 99% 的质量来源:它们并非来自夸克本身,而是强相互作用力的能量转化而来。
至此,“质量失踪案” 终于告破:物体 99% 的质量,源于强相互作用力束缚夸克的能量;剩下的 1%,则来自夸克、电子等微观粒子本身的质量。
解决了 99% 的质量来源,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夸克、电子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又是从哪里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更抽象但至关重要的概念 ——“场”。
在物理学中,“场” 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真实存在的物质。比如,引力通过 “引力场” 传递,电磁力通过 “电磁场” 传递。科学家们曾提出 “规范场理论”,试图用一套统一的规则描述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 —— 这套理论成功解释了三种力的作用机制,却有一个致命缺陷:无法解释 “基本粒子为什么会有质量”。
![]()
按照规范场理论,传递作用力的粒子(如传递电磁力的光子、传递强相互作用力的胶子)应该没有质量,可传递弱相互作用力的 “W 玻色子” 和 “Z 玻色子” 却有质量;同时,电子、夸克等粒子的质量来源,也完全无法用这套理论解释。甚至有物理学家质疑:难道规范场理论错了?
![]()
直到 “希格斯机制” 的提出,这个难题才得以解决。科学家们假设,宇宙中存在一种遍布整个空间的 “希格斯场”,它就像一片无形的 “海洋”,所有微观粒子都会与它发生相互作用 —— 而这种相互作用,正是粒子质量的来源。
![]()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理解希格斯机制:把希格斯场想象成一个热闹的广场,广场上的人群就是希格斯场的 “基本单元”。当一个普通人(对应光子)穿过广场时,人群不会特意关注他,他能轻松快速地走过,所以光子没有质量,能以光速传播;但如果是一位明星(对应电子、夸克)穿过广场,粉丝(希格斯场单元)会围上来互动,明星的行走速度会变慢 —— 这个 “被阻碍的过程”,就是粒子获得质量的过程。
明星的人气越高,被围堵得越厉害,行走速度越慢;同理,粒子与希格斯场的相互作用越强,获得的质量就越大。这就完美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为它们与希格斯场的 “互动强度” 不同。
![]()
当然,希格斯机制最初只是一个假设,直到 2012 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了希格斯场的 “产物”—— 希格斯玻色子(又称 “上帝粒子”),才最终证明了希格斯机制的正确性,也补上了规范场理论的最后一块拼图。
至此,人类终于解开了 “质量之谜”。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万物质量的来源:
99% 的质量:来自强相互作用力束缚夸克时,能量转化而成的质量;
1% 的质量:来自夸克、电子等微观粒子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获得的质量。
从体重秤上的数字,到原子内部的夸克,再到遍布宇宙的希格斯场,质量的本质跨越了宏观与微观,连接了日常生活与宇宙规律。或许下次你站在体重秤前,会想起:你身体的每一斤重量,都是宇宙基本作用力与希格斯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 这,就是你与宇宙的 “深度绑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