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巴山蜀水间盛大启幕,恰如一口沸腾的文化火锅。文华奖与群星奖的竞逐,百余台舞台佳作与千余件视觉艺术的集中亮相,以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共同熬制着一锅底蕴深厚的“复合型汤底”。本届艺术节的剧目创作,正体现出“火锅式”的美学特征。其一,本届艺术节剧目表现出传统基因与当代审美的“复合型汤底”,各类艺术在坚守本味的同时深度融合,熬制出全新的艺术风味;其二,经典剧目展示了视觉、叙事与情感张力的“滚沸”瞬间,舞台之上持续迸发着令人心潮澎湃的戏剧能量与审美冲击;其三,各地剧目助推了地域个性与普世价值的“蘸料”调和,使地方故事能蘸取人类共通的情感,满足更广泛的价值品味。艺术的欢乐、美好与感动,正在这口沸腾的文化火锅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传统基因与当代审美的“复合型汤底”
本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宛如一口热气蒸腾的创意火锅,而其最核心的风味,则源于那锅精心熬制的“复合型汤底”——即传统艺术基因与当代审美理念的创造性融合。这种融合绝非简单的拼贴,而是如同炒制底料般,在高温中实现风味的质变与升华。以本次艺术节参评的川剧《梦回东坡》为例,它保留了川剧高腔、帮打唱做这“麻辣”底味的同时,大胆加入了现代戏剧的心理叙事结构与极简写意的舞台视觉,仿佛在传统红汤中融入了新颖醇厚的骨汤,最终熬制出一锅既熟悉又陌生的“鸳鸯锅”,让古典文人的风骨以一种更具共鸣的当代姿态呈现于舞台。同样,舞剧《红楼梦》也超越了单纯的舞蹈表演,它将中国古典文学的留白意境作为底蕴,巧妙地“涮入”芭蕾的舒展形体与现代舞的力量语汇,使古典人物命运获得了极具现代感的肢体表达。这种打破艺术门类壁垒的创作实践,正成为一股显著的潮流。它意味着今天的艺术创作已不再满足于单一味的纯正,而是追求一种海纳百川的融合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形成一种底蕴深厚、层次丰富且能持续沸腾的创作基础,让传统不再是需要被供奉的标本,而是可以不断与当代对话、为艺术创作提供永恒养分的活水源头。
![]()
《梦回东坡》剧照,来源于网络
视觉、叙事与情感张力的“滚沸”瞬间
舞台艺术的魅力,恰似火锅沸腾时那不可抵挡的冲击力——热气奔涌,滋味交融,令观者沉浸于一场感官与心灵的盛宴。本届艺术节的众多剧目,正是通过视觉、叙事与情感的多维张力,制造出一个个持续“滚沸”的瞬间,牢牢攫取观众的注意力与共鸣。以舞剧《天下大足》为例,作品以石刻文化为题材,却并未停留于静态的历史复刻,而是通过宏大的舞台视效与富于节奏的肢体语言,将千载工匠的执着与信仰凝练为充满戏剧张力的艺术表达。舞者身躯如凿如刻,光影变幻间,石像仿佛被注入生命,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灵动在舞台上激烈碰撞,如同“大火爆炒”,瞬间点燃全场的气氛。而婺剧《三打白骨精》则以其紧凑的叙事与强烈的舞台表现,进一步诠释了何谓“戏剧的沸腾”。传统故事在现代化的导演手法与戏曲程式的双重加持下,节奏明快、冲突迭起。演员的身段、唱念、武打,无一不处于高度凝练的“高温”状态,情感在每一次“打”与“变”中层层推进,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情节的漩涡中心,情绪随之跌宕起伏。这种“沸腾感”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局部的视觉或表演亮点,更来自于整体艺术语言的统一与强化。灯光、音乐、舞美、表演等多重元素在叙事进程中不断叠加、共振,形成一股持续的艺术洪流,最终在关键场景中迸发为情感的高潮。它让观众不再是冷静的旁观者,而是成为被舞台能量所包裹、被作品情感所打动的参与者。这正是艺术感染力的极致体现——如沸腾的火锅一般,热烈、鲜活,且令人回味无穷。
![]()
《天下大足》剧照,来源于网络
地域个性与普世价值的“蘸料”调和
本届艺术节中那些最打动人心的剧目,恰恰在于它们掌握了“蘸料”调和的精髓——将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基底,再调入人类共通的情感价值,使地方叙事超越时空界限,焕发出普世的艺术光芒。藏戏《金城公主》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保留了藏戏特有的宗教仪轨、唱腔与面具等原生态“风味”,却将叙事核心聚焦于一位女性在家国使命与个人情感间的挣扎与成长。同样,农村题材楚剧《田耕本牛传》虽扎根于乡土,讲述的却是人与土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和解,任何经历过变迁的观众都能从中品出属于自己的乡愁与思索。而京剧《齐白石》则跨越行当与地域,以国粹演绎一代宗师,其真正叩问的是关于艺术生命、创造本源与个人执念的终极思考。
![]()
《齐白石》剧照,来源于网络
这些作品的成功,正在于它们完成了从“特色食材”到“心灵盛宴”的转化。地域文化如同味碟中不可或缺的香油蒜泥,赋予作品独特的香气与辨识度;而其中所蕴含的关于爱、牺牲、梦想与挣扎的普遍命题,则如同盐与味精,构成唤醒所有人味觉共鸣的底层鲜味。正是这种巧妙的“蘸料”调和,让一台地方戏不再仅仅是地方的文化名片,更成为能够端上国家艺术盛宴、供天下人品鉴的“国宴佳肴”,在万千观众心中留下绵长深远的回味。
结 语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以其独特的“火锅式”创作理念,为当代中国舞台艺术提供了一场色香味俱全的审美盛宴。这场盛宴以“传统基因与当代审美的复合型汤底”为根基,将千年文化底蕴与现代艺术语汇巧妙融合,熬制出既保留本真又充满新意的艺术风味;以“视觉、叙事与情感张力的滚沸瞬间”为火候,在舞台上迸发出令人心潮澎湃的戏剧能量,让观众沉浸于艺术的炽热与鲜活;最终通过“地域个性与普世价值的蘸料调和”,使地方特色与人类共通情感相得益彰,实现了从地方风味到精神盛宴的升华。
三个维度的环环相扣,共同勾勒出当代艺术创作的创新路径。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勇于突破边界,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寻求普遍共鸣。正如火锅的精髓在于不同食材在沸腾中相互成就,艺术的魅力也在于多元文化在碰撞中焕发新生。本届艺术节的成功实践证明,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既要有独特的地方风味,更要具备让所有人回味无穷的精神内核。这种创作理念不仅为巴蜀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中国舞台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作者简介
吴道天,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副教授。
智一彤,四川传媒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