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的,666那种话……你脑子里其他的优美的、好的语言,都被覆盖了。”

“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一说就会停止思考。”

“当需要表达‘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好’时,可以说‘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

近日,江西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做不了一点”等网络热梗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还耐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汉语言之美,不少网友为她点赞。
如果孩子表达只剩一句“梗”
作为老师确实会着急
视频中的老师名叫刘小娟,从事教育工作已有9年,目前是九江双语实验学校的一名班主任。
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和学生探讨网络语言了,早在2023年,她就在一堂班会课上,专门引导孩子们认识什么是“网络烂梗”,帮助他们分辨网络与现实,鼓励他们不盲从、不跟风,做真实而独特的自己。

随着视频的走红,刘老师收到了许多鼓励与祝福,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老师不必如此较真。刘老师对此回应说,她并不反对孩子使用网络热梗,但让她感到担忧的是,如果孩子除了“包的”“666”之外,再没有其他表达方式,那将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
“这些词可以说,没问题,但如果不分场合、无论面对什么情景,都只会用同一句话回应,作为老师,我确实会着急。”她强调,“语言的边界往往就是思维的边界。”她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拓展孩子思维边界的人,而非看着他们的表达力被单一的网络表达所固化。

那么教育孩子慎用网络梗,究竟有没有意义?
刘老师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孩子感受汉语本身的美,用更丰富、更有层次的语言去表达自我,而不是被层出不穷的“热梗”限制表达。尽管也有人认为她“过于较真”,但她相信,语言表达的深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
“不是禁止孩子‘不要说什么’
而是告诉他们‘应该说什么’”
刘老师表示,网络语言就像一阵风,上周还在流行,下周可能就过时了。作为老师,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守住语言表达的底线,传承优美的语言,帮助每个孩子说好中国话。
![]()
讲台之下,她也是一位6岁孩子的母亲。面对学生或自己的孩子使用网络热梗时,她认为关键在于“同频理解”——先了解孩子说这些话的意图。
如果只是情绪化的口头表达,不妨温和引导:“除了这样说,我们还可以怎样表达?”避免过多说教,以免引起反感。但如果发现孩子使用了带有侮辱性的词汇,比如“唐”(嘲讽他人有“唐氏综合征”,带有人身攻击的意味),必须马上制止,并引导他合理地表达。
刘老师认为,教育不是简单地禁止孩子“不要说什么”,而是告诉他们“应该说什么”。
她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优质的语言环境,家人之间多说赞美的话,让孩子长期浸润其中,这样自然可以培养出对语言的辨别力。家长还可主动筛选孩子的读物,陪伴他们一起阅读。
此外,家长也应做孩子的榜样。在日常交流中,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更丰富、准确、积极的语言,包括偶尔恰当地使用一些健康的流行语来做示范。
同时,善用“好梗”,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解释“梗”的含义,比如“包的”可以说成“我保证”或“我肯定”。
![]()
热评:网络表达
别只剩下“热梗”
当网络黑话烂梗从屏幕涌入课堂,从“弹幕”转移到作业,这种“偷懒”的表达、看似“百搭”的网络热梗也在提醒我们:别让青少年的表达只剩下“热梗”一种声音。
![]()
警惕热梗,还要警惕低俗烂梗的弥漫、滥用。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隐藏着诸多低俗烂梗,它们充斥着冷暴力、嘲讽,还有的在不断传播中衍生出了更多内容。青少年在没有建立完整的价值观、道德观时,为了所谓的“潮流”盲目跟风,可能会在无形中伤害身边人,甚至无意中触碰言语霸凌的边界。另外,许多家长发现,这类“网言网语”并非特定地区的专属表达,在互联网的广泛影响下,已逐渐成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网络表达现象。
所以,对于涉及人身攻击、贬义低俗等网络黑话烂梗,互联网平台、学校、家长都必须足够重视并有所行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尤其需要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语言规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价值观。比如,可以在课间轻松的氛围中,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开展引导教育;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语言示范,让孩子们感受到汉语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从而学会准确、优美地使用语言。与此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培养比“玩手机”更有趣、更有价值的兴趣爱好,主动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
唯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保护青少年,不让他们困在网言网语里。当孩子们在感受网络热梗趣味性之余,也有能力说出“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他们才能自信地走向充满力量与希望的未来。
“你好唐人”“你个双肩包”“yyds”……“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生交流中习惯使用网梗;然而,一些烂梗含有低俗、歧视和暴力等内容,如“唐人”意指“他人有唐氏综合征”,“你个双肩包”谐音是“你个神经病”。
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反映了人的精神气质。烂梗的病毒式传播,极易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互联网时代,如何丰富语言表达,让孩子们好好说话?
1
开口段子、闭口烂梗并非个例
前不久,重庆一名初中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这位教师在视频中称,班上有学生用“唐人”“你好唐人”等网络烂梗嘲笑同学,这种行为实在不妥,很不尊重人,希望班上同学不要再出现类似行为。
这并非个例。多名受访教师反映,不少中小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网络烂梗,有的在写作文时也会不经意间使用。“大约5%的学生会在作文里使用网络烂梗,日常交流时用得更多。”西部某中学语文教师左荻说。
滥用网络烂梗会妨碍中小学生规范使用语言,导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西安市某小学语文教师薛晨说,孩子们想表达赞美就说“绝绝子”,想描述糟糕就说“芭比Q了”,想表达嘲讽就说“谢特”;长此以往,孩子们会不会丧失对优美语言的理解能力,乃至患上“文化失语症”?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层出不穷的网络烂梗造成公众对信息的理解障碍。“越来越听不懂孩子说话了,生怕孩子被带歪了。”北京一位家长说,经常为孩子说一些无厘头的网络烂梗感到苦恼。
有的网梗,用一串字母来表达意思,让人摸不着头脑,如“yyds”(“永远的神”)“awsl”(“啊我死了”)“xswl”(“笑死我了”)等等。
有的网梗胡乱演绎,如“人之初,性本善,不写作业是好汉”“老师来了怎么办,拿起菜刀跟他干”等,潜藏不良诱导,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三观、审美趣味带来不良影响。“有一次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说,‘唧唧复唧唧,木兰买手机’,能不能给我买个手机,让人哭笑不得。”河南学生家长张女士说。
有的网络烂梗,如“唐人”“伞兵”之类,带有人身攻击的意味;一些学生用这类烂梗对同学实施语言霸凌,容易引发冲突。“孩子内心其实都很敏感,听到嘲讽自己的烂梗往往会有情绪。”西部一所小学校长说。
2
烂梗“风靡”的背后
受访教师和专家认为,网络烂梗风靡校园的背后存在多重因素。
——一些人热衷于“造梗”,各种网梗层出不穷。
记者调查发现,手机正成为大多数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少网络直播、游戏平台、解说视频和插播广告中,夹杂大量网络烂梗。这些烂梗隐蔽性强,悄然渗透进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铮说,网民人数持续增长,使网络空间空前活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各种网络流行语和热梗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人热衷于编造发明各种梗赚取流量,“造梗”从一种随机的幽默艺术,演变为一种系统性的“文化生产”,其中混杂了许多贬低他人、不良导向的烂梗。
——烂梗借助网络快速传播。
一些烂梗原本来自畸形的“饭圈”文化,圈内人用烂梗作为暗语,但很快扩散到圈外,引发模仿和二次创作,并在网上快速传播。
“传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许颖认为,当前一些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偏爱高互动、易传播、有冲击力的内容,一个简单、戏谑、带有情绪的烂梗,能最快地抓住受众眼球;如果受众喜欢烂梗,平台还会反复推送类似内容。
——特定段子梗成社交“必需品”。
一些中小学生反映,网络烂梗是他们社交时的“必需品”。“如果听不懂同学们说话,会被同学嘲笑说,‘你连这个都不懂啊’!”河南一名初三年级学生王啸说,使用特定的段子梗,被认为是一种潮流和社交资本,可以避免在交流中被边缘化。
“我们会无意间听到学生说一些网络烂梗,比如‘你个老六’等。”贵州一所小学校长说,有的学生是觉得新鲜、好玩,错误地认为说网梗是有个性的表现;有的学生是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好奇、模仿,担心不说可能会被同学认为“落伍”。
3
丰富语言表达,让孩子们好好说话
西安市长安南路小学校长刘光涛等受访人士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梗,对网络流行语不必一概否定;一些网络流行语和热梗,如“city不city”,不仅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某种程度上也丰富了语言表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访专家认为,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美博大、兼具诗意与深度的语言之一。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乃至现当代文学,历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厚重的语言文化遗产。语言规范关乎文化传承,要警惕充斥低级趣味的烂梗冲击汉语语言的规范性和庄重性。
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2024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今年6月,抖音发布关于治理网络“黑话烂梗”的公告。
陕西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海明说,要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社会公序良俗等标准,确定需要整治的网络烂梗,实现精准发力。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等主体要优化算法机制,减少烂梗的传播空间,打造健康规范的网络环境。还要严肃查处利用网络烂梗煽动对立情绪、失范行为。
受访教育工作者建议,要尽量在线上、线下为孩子们创造规范、优美的语言环境。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经典书籍。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创新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有趣味的语言文字游戏,加强青少年语言素养培养,更好保护和传承中文美学。
“堵不如疏。现在学生接触的网络文化非常多,我们无法让学生与网络隔离,只能尽可能贴近他们的世界,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学会辨别,逐渐提高自身审美品位,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贵州某小学校长说。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 新华网
编辑:詹家乐
审核:申亮
监制:孙磊
近日热点短视频
答
![]()
由银川市司法局主办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承办的
第二届“法律知识大比拼-寻找身边学法达人”
街采活动目前已经进入
海选阶段
新一轮的线上答题
同步开启!
欢迎通过下面的二维码参与答题!
在最短时间内
答对全部题目的前十名参与者
会有小奖品哦!
请记住
在工号一栏
一定留自己的电话号码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