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 习惯筑基
“蒙以养正,圣功也。”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期,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奠基阶段。黄冈市益才盛华学校小学部以“童蒙养正”为核心理念,立足小学生“可塑性强、习惯养成关键”的身心特点,构建“生活德育为主线、主题德育为核心、活动德育为路径”的德育体系,将习惯养成教育融入日常、嵌入活动、贯穿成长,让“正知、正见、正德、正行”成为学生成长的底色,探索出一条理论扎实、实践鲜活的小学德育新路径。
![]()
一、理念引领:锚定“童蒙养正”,构建习惯养成理论坐标系
“小学教育的核心是‘养正’,养习惯之根,正做人之本。”在校长王剑星的引领下,学校小学部将“童蒙养正”理念深度融入德育工作,形成“四维育人目标”与“双线实施路径”的理论框架,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清晰指引。
(一)四维育人目标:涵养“底气、正气、骨气、灵气”
学校以培养“自尊自信、担当包容、坚韧有为、启智润心”的新时代少年为目标,将习惯养成细化为四大核心维度:
涵底气:通过生活自理、劳动实践等训练,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为本能,筑牢成长自信的根基。
扬正气:以文明礼仪、规则意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尊重他人,在与同学、师长的交往中践行“十大微文明”,养成友善包容、胸襟坦荡的品格。
铸骨气: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挫折体验活动,锤炼学生坚定沉稳、志存高远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志向与责任担当。
润灵气:依托经典诵读、文化浸润,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汲取智慧,滋养豪迈进取的生活态度,实现“行为养成”与“精神成长”的同频共振。
![]()
(二)双线实施路径:让习惯养成“看得见、摸得着”
为避免德育“空洞化”,学校将抽象的“习惯养成”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纵向分层: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将“12个好习惯”(如课前准备习惯、文明就餐习惯、整理收纳习惯等)分解到各年级,低年级侧重“生活自理”(穿衣、叠被、洗手),中年级侧重“学习规范”(课前预习、课堂专注),高年级侧重“社会交往”(主动问好、合作分享),形成“低阶打基础、中阶强规范、高阶促提升”的递进链条。
横向落地:制定《小学生一日生活常规》,从“晨读、课堂、课间、就餐、就寝、夕会”六大场景入手,明确每个环节的行为标准——如课堂上“双手放桌面、发言先举手”,就餐时“餐前诵感恩词、餐中‘五不准’(不挑食、不喧哗、不浪费、不打闹、不乱扔)”,让习惯养成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
二、内容构建:聚焦“三大核心”,打造习惯养成内容矩阵
学校摒弃“单向灌输”的传统德育模式,围绕“行为规范、文化浸润、实践体验”三大核心内容,将习惯养成转化为学生可参与、可感知、可践行的具体内容,让德育真正“活”起来。
(一)行为规范:从“细节”抓养成,让规范成为自然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以“一日常规”为抓手,将行为规范训练做到“精细化、场景化”。
课堂常规60条:涵盖“课前准备(课本、文具摆放一条线)、课中学习(坐姿端正、眼神专注)、课后整理(桌面整洁、椅子归位)”全流程,采用“三阶训练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小组互评)推动落地。四年级(1)班、(2)班通过持续训练,实现“上课铃响即安静,课后桌面无杂物”,成为全校课堂常规示范班。
课间文明“新景观”:设计“课间活动路线图”,划分“游戏区、阅读区、休息区”,设立“课间文明监督岗”(由高年级学生轮流担任),引导学生有序活动。如今,“铃音初落如令至,列队徐行似雁归”成为校园课间常态,以往“冲跑打闹、楼道喧哗”的现象彻底消失。
寝室内务“标准化”:以“六个一条线”(被子叠放一条线、衣服悬挂一条线、鞋子摆放一条线、水杯排列一条线、毛巾悬挂一条线、箱子摆放一条线)为标准,开展“内务训练周”活动。生活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叠“豆腐块”被子、整理衣物,六年级学生李明轩说:“现在我不仅能把自己的床铺整理好,还会帮妈妈叠衣服,妈妈夸我长大了。”
![]()
(二)文化浸润:以“经典”润心灵,让美德融入血脉
学校坚信“文化是最好的德育教材”,通过打造“养正文化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涵养品德:
校园文化“处处育人”:走进小学部教学楼,“养正文化长廊”展示着《弟子规》《三字经》中的经典语句,每层楼道的“习惯之星”照片墙(如“课间文明之星”“自理小能手”)传递着榜样力量,班级门口的“班级名片”(印有班级习惯养成目标)时刻提醒学生践行承诺。这种“目之所及皆德育”的环境,让习惯养成潜移默化;
经典诵读“日日坚持”:开设“经典诵读课”(每周1节),实行“每日15分钟诵读”制度——晨读时齐诵《弟子规》,午间休息时背诵“每日一句”(如“父母呼,应勿缓”),升旗仪式上开展“经典拉诵”(各年级轮流接龙诵读)。为激发兴趣,学校还设置“经典考级”(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三(1)班张倩不仅能熟练背诵《弟子规》,还能主动帮妈妈做家务,她说:“‘父母命,行勿懒’,我要做妈妈的小帮手。”
![]()
(三)实践体验:用“活动”促践行,让习惯“内化于心”。
“德育不是说教,而是体验。”学校通过“主题教育+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习惯的意义,实现“知行合一”。
主题教育“系列化”:以“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重点”推进德育落地——三月份“雷锋精神代代传”,通过“讲雷锋故事、找身边小雷锋”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习惯;四月份“革命传统教育月”,组织学生赴蕲春县革命烈士陵园扫墓,聆听高山铺战役英雄故事,让“爱国”从口号变为行动;五月份“做阳光少年”,开展安全演练、心理健康节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珍爱生命、积极乐观”的态度。
特色活动“品牌化”:打造“自理能力大赛”“周六劳动日”“德育银行”三大特色活动品牌。每年10月的“自理能力大赛”,学生比拼“整理书包、洗碗洗菜、叠衣服”,四年级张月的妈妈感慨:“孩子现在自己洗衣服、做饭,自理能力比以前强太多了!”“周六劳动日”推行“扫除道”,学生从打扫教室死角到清理校园花坛,在劳动中体会“洁物洁心”;“德育银行”更让“行善”成为习惯——学生用“银行卡”记录每日善事(如帮同学捡文具、主动擦黑板),满20分兑换“大红星”,本学期全校学生做好人好事达1300人次,“乐于助人”成为校园新风尚。
三、方法创新:打通“家校社”,凝聚习惯养成教育合力
习惯养成不是学校“独角戏”,而是“家校社”的“交响乐”。学校创新推出“三维协同”方法,让家庭、社区成为习惯养成的“延伸课堂”,形成“校内训练、家庭巩固、社区实践”的闭环。
(一)家校协同:让习惯养成“家校同频”
家庭习惯打卡:德育处设计“21天好习惯打卡表”,在校时每日自评,小组长填报,大周放假家长签字,教师每周在班级群点评,形成“学校指导、家长监督”的良性互动;
家长成长学院:成立“家长成长学院”,开设线下培训班、每日线上直播1小时,主题涵盖“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庭礼仪教育技巧”等,目前已培训家长2300人次。五年级陈佳的妈妈在分享中说:“以前接孩子放学没跟老师说再见,孩子提醒我‘老师教过要礼貌告别’,现在我们全家都养成了讲礼仪的习惯。”
(二)社区联动:让习惯养成“走出校园”
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教育延伸一公里”活动,将习惯养成融入社会实践。
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社区开展“植树绿化”“爱老敬老”活动。今年植树节,学生们在管窑镇种下树苗,体会“劳动光荣”;重阳节时,学生到社区养老院表演节目、帮老人捶背,践行“孝亲敬长”。
社会规则实践:联合社区开展“我当小警察”活动,学生在交警指导下学习交通规则、协助维护路口秩序,将“遵守规则”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培养“小公民”意识。
![]()
(三)榜样引领:让习惯养成“有样可学”
“习惯之星”评选:每月评选“课间文明之星”“课堂礼仪之星”“自理小能手”等,将获奖学生照片贴在“星光墙”上,四年级顾镇因“每天主动整理班级图书角”获评“服务之星”,带动全班形成“爱集体、乐奉献”的氛围;
教师示范带头: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课前整理讲台、主动向学生问好、餐后收拾餐具,用“身教”带动“言传”。刘思老师每天夕会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如通过“孔融让梨”引导学生学会分享,让习惯养成更具感染力。
![]()
四、成效彰显:习惯成自然,“养正”结硕果
经过持续探索,学校小学部的习惯养成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发生可喜变化,形成“三个提升”的良好局面:
(一)学生自理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内务竞赛”“自理能力大赛”等活动,95%以上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叠被子、整理书包、洗碗”等生活技能,低年级学生逐步告别“依赖家长”,高年级学生主动承担家庭劳动,家长反馈“孩子更懂事、更自立”。
(二)校园文明氛围持续提升
“十大微文明”“12个好习惯”的落实,让校园呈现“三大变化”:课堂上“专注听讲、积极发言”成为常态,课间“文明活动、有序通行”成为自觉,就餐时“安静有序、光盘行动”成为习惯。本学期,24个班级(次)获评“优秀班集体”,240名学生获评“文明学生”,校园文明达标率达98%。
(三)德育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校的“童蒙养正”德育模式得到上级部门与社会认可:田前宝、骆江船等老师获评“全县优秀班主任”,朱艳芳校长的德育论文在县级评选中获一等奖;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99%的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表示认可,认为“孩子在习惯、品德上的进步比成绩更重要”。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冈市益才盛华学校小学部的德育实践,以“童蒙养正”为魂,以习惯养成为基,用“生活化的内容、场景化的方法、常态化的坚持”,让德育从“高处”走向“低处”,从“课堂”走向“日常”。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习惯-认知-信念”的递进式德育探索,为学生的终身成长筑牢品德根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养正”教育中,成长为有好习惯、有好品德、有好未来的新时代少年。(文字:谢绪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